当前位置: > 岁月
岳太守风范
——纪念岳正莅任兴化知府550周年
【发布日期:2017-08-03】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古荔城小西湖,同“淡抹浓妆总相宜”的杭州西子湖相比,不过一瓢一勺而已。先贤们称其为“小西湖”,谦恭而不失雅赏之意。
  小西湖并非天造地设的胜景,而是先辈改造自然,改善居住环境的杰作。欲问其创建者,明代兴化知府(俗称太守)岳正也。
  据史志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兴化府指挥(掌军务治安)程升奏请并获准扩建兴化府城。城区向北部扩展后,原位于旧城城北的护城河就被围在城中了。后因长期水土流失,河道湮塞,几可旱渡。加之旧河坝低小,每逢暴雨,城中乌石(东岩山)、梅峰诸山之水直泻而下,酿成水患,居民受害不浅。
  明成化三年(1467年),时任兴化知府的岳正,不辱使命,决计进行治理。他经过周密筹划,遂命工匠民夫疏浚河道,并依就地势垒石筑堰,藉以调节涧水。其堰有三:一在明宗书院前(今洞桥头)为上堰;一在城隍庙旁为中堰;一在元妙观(今三清殿系其主体)前为下堰。下堰之水为兼济河,水经兼济桥(今观桥)、水关头与外河汇流而去。还在河桥和岸堤上修建了凉亭、护栏和牌坊等配套设施。
  三堰之中,中堰为大,面积约有十五方丈,大抵2200多平方米,堰圆如镜,乌石山、梅峰的涧水尽蓄其中。水清湖圆,故亦称“镜湖”。
  湖成之日,岳太守策划了一个别有新意的落成仪式。他邀请各路宾朋,泛舟湖中,尽享山水之乐。时值夏日,碧水盈盈,远山献影,荷花盛放,香气沁人,一改昔日荒芜之貌,颇具杭州西湖韵味。岳太守按捺不住满怀喜悦,指着湖说:“此莆中小西湖也!”并即兴赋诗云:
  性癖耽山水,莆阳不负吾。
  林峦青似滴,城郭隐如无。
  天险关形胜,坤灵效画图。
  全功些子欠,我作小西湖。
  浚湖时,曾在水中得良石一块,岳太守自书“小西湖”三大字及题诗,令人刻在石上,置于湖旁。笔法雄健俊逸,气韵酣畅,恰如其人。
  说到刻石,还流传一段故事。称岳太守书毕湖名及诗,即交石匠镌刻。恰有书生林照路过,见诗后即嘱石匠莫刻“林峦青似滴”句之 “似”字,当有所改。太守闻讯,亲登林照家中求教。林照逊谢而徐曰:“‘似’与‘如’末免合掌(同意字重复),更‘似’为‘欲’何如?”太守闻之,抚掌大喜,再拜谢之,赠以束帛,遂改之。树石之时,士林争颂林照之雅、岳太守之贤,一时传为佳话。
  从此,小西湖以其宜人的湖光山色名闻遐迩,游人络绎不绝。因其地居城中,出人便捷,更是居民休闲的佳境。一些达官贵人也争相在湖畔及兼济河畔修建私家园林,形成一定规模和品位的湖区景观。此刻放眼湖区,但见竹木繁荫,荔树掩映,莲荷飘香,青山映影,石虹卧江,亭榭错列,庙观连宇,香烟袅袅……成为一个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综合景区。太守岳正作为开创者,功莫大焉!
  面对一泓碧水,笔者不禁思绪如潮。岳太守治理水患,何以能在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取得成功?
  据历史资料,岳正是从消除水患人手三管齐下的:一是疏浚河道,以畅水流;二是围堰造湖,调节水势;三是拓宽下堰,连接兼济河,以通舟楫,沟通南北洋水运,促进城乡经济交流。一举收治灾、造景、通航之效,可谓“一石三鸟”!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疏堵结合、化害为利的思路和技法,实在是高明和巧妙。由此也显示出岳太守厚实的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
  史志称岳正“精形家书”,即精通“五行”之说。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虽含有一些非科学的迷信色彩,但亦不乏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火花。故不能简单地否定“地理先生”的“风水”之说,他是先祖选择自身生存和发展理想环境之指针,其精华恰是当今人居环境科学的先河。岳太守造湖治水的高招,正是植根于他深厚的“五行”理论沃土的智慧之花。因此在操作上能抓住要领,化害为利,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岳太守并非土生土长的莆田人,而是被谪贬“下放”的京朝高官。系京郊郭县(今北京通县)人氏,曾是参与朝廷军机的“直阁重臣”,因直谏被谤而外放为兴化太守。然而,他并不落魄失意,无所事事,而是振作精神,守土有责。史志称其“素抱奇节,以直阁重臣领郡,稍厌俗调,视事多宏阔,略细务,无所引嫌”,并不厌其详地列举实证,赞扬他胸怀奇志,眼光远大,大事抓得住、小事放得开,遇事积极主动,毫不推诱,办事不落俗套,致力革新的执政风格及其赫赫政绩。
  在兴化府任期不到三年,相继领建涵江书院、孔子庙,筑小西湖、开兼济河,浚白埕港,掘南洋水沟,兴修新度桥、江口桥等等,几乎是马不停蹄,不遗余力地为第二故乡郡民办实事。志书称“诸所兴作,皆造福邦人”,当是大实话。其守土之责、爱民之心和智慧才华,在莆郡职官中确是可圈可点的。前文提及的改诗佳话,也能反映出其礼贤下士的民主风度,同时证明他是颇得民心的。莆郡父老乡亲,幸甚幸甚!岳太守之心可鉴,其风可范矣!
  岳太守造湖治水等一系列良好政绩造福了邦人,赢得了民心,却也招来小人们的暗算。原来,岳太守凡支给用度皆亲手把握,用当代流行的话,即“财政一支笔”吧,以致一些居心叵测者疑其出人有私,横生谤议。又散布什么“触动龙脉,破坏莆城风水”的谣言,蛊惑人心。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无从考查“谤议者”的身份及其用心,但此实系毁谤,则是不容置疑的。对此,岳正既感意外,更难于容忍此不白之冤,遂进京力陈其事,说明真相,并乞求辞官归土,终而获准。史称其“去任未几,家计萧然,濒于贫困,而(兴化)郡内预备仓积谷数万石,荒灾有备”。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人们于是更加敬佩其居官清廉。
  由上可见,岳太守“独揽财权”是另有所谋的。俗云:“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场腐败的常规。岳太守当属例外,因为他离任不久便陷于贫困,而郡仓却积谷如山。足证其在权之时,是有很强的自节自律能力的,这就是古人倡导的“君子风度”,非一般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更非“小人之心”所能揣度的。面对当今层出不穷的的官场贪贿案,其主角越来越高的级别,越来越精的手法,和越来越大的金额,往往令人惊而不奇,甚至渐趋麻木了。是的,在通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难免有人会被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诱惑所勾引,而不能自拔。五百年之前兴化郡守岳正的勤政和清廉,足令此辈无地自容,如果他们尚存一点官格和一分良知的话。
  笔者无意将岳太守的形象描绘得十全十美,他毕竟是五六百年前封建王朝的一名官员,而非完人。但他在莆执政三年,毕竟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竭尽心力,做了大量兴邦惠民好事,仅此一点就值得后人称颂的。
  历史是镜,民心是秤。兴化郡民念岳太守造湖治灾之功,在湖畔修建祠堂,名曰“岳公祠”,把他作为“福德正神”予以奉祭,敬悬“名德殊勋”之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主持兴建的新度石桥,至今仍在使用,莆民呼之“岳公桥”。由此说明,当官只要忠于职守,务实求真,兴邦惠民,就能博得民众的爱戴和怀念。可惜岳公祠在后来的倭患中被毁,后再建再废,于今已荡然无存了.否则应是很好的历史课堂。
  万幸的是,岳太守当年命镌的“小西湖”刻石,尚存世间。此石历经五百多年历史沧桑,饱尝天灾人祸,主体保存完好,仅左下角稍有破损,其手书湖名和题诗,依然清晰可见,弥足珍贵。现存观桥三清殿东厢天井碑园里,自然还不是它的理想归宿。三清殿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业已修复,如能赐予太守岳正一席之地,宣扬其造湖治水功绩及其居官风范,乃至将整殿作为莆田水利史及南北洋开发史的展馆,教育后人,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