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书院林立催生科举盛况(上)
【发布日期:2017-08-31】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千年古邑的仙游县置县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地处闽中,依山临海,钟灵毓秀。仙游教育源远流长,自唐后期到清朝末年的1000多年间,书院授学绵延不绝,创造了辉煌的科举文化,人才辈出,共孕育出5位状元、8位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657位进士,诞生了蔡襄、郑纪等一大批为民请命、廉洁奉公的官吏,是名符其实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古以来,仙游人崇尚兴学重教,素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到清朝末年的1000多年间,古代书院遍布全境,其前身多为寺、庵。佛事之余,常有书生寄读备试,遂有地方长老、士绅于寺、庵内设书堂、斋、舍;也有就着旧址新建书院、讲堂,作为士儒游学论道、讲经授徒之所。据统计,目前,在全县18个乡镇仍保留有浔阳书堂、夹漈书院、朝天书院、馨山书院、金石书院、济川云峰书院、芹林书院等32个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到了宋代科第鼎盛,几甲八闽,在从唐代到清代长达1300年里登进士第者657人,其中文武状元5人。
    早在唐代,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常州别驾郑淑兄弟3人,自河南荥阳入闽州,先在莆阳南阳设学,后郑庄、郑淑分别在浔阳(今菜溪乡菜溪村)和巩桥(今赖店镇圣泉村)设书堂,传儒学,开风教化民之先,创衣冠文物之始,为仙游教育之先声。从此私学,官学俱兴,崇儒重教成风,英才贤士辈出。
    唐贞观三年(629),朝廷诏令各道所辖州、县治立孔庙而置官学。于是官学初兴,实行庙、儒合一,礼、学并举。仙游早年县学建于县署西邻,即功建里先圣庙(今县实验幼儿园南侧),亦是仙游县学之始,为仙游古代最高学府。
    至宋代,仙游教育鼎盛,会元书院、大飞书院、双林书院等书院极其兴盛繁荣,当时名人学者多从事教学活动,也在仙游的这些书院留下讲学的身影。如枫亭塔斗山上至今保存完整、气派非凡的会元书院,蔡襄兄弟曾在这里读书,南宋时朱熹到会元书院讲学,并题字“敬义堂”。整个宋代,先后有几十人从会元书院走出去,中了进士,扬名四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书院多有壁画,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如双林书院位于鲤南新区的永鸿文化城,系宋朝国子助教茅知至回乡所建,宋景佑五年(1037)茅知至隐此授徒讲学,读书着作,至今墙壁上保存名画家傅淇留下的“十八罗汉”和“琴鹤返分”等画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