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是莆田的第二大姓 ,“莆田林” 开创了林氏家族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家族的最大支系。按照当今人口数量排序,林姓居全国第17位、福建的第2位。莆田素有“陈林半天下”之称,截至2016年,林姓人口有近50万人。莆田林氏的4个分支,分别是“九牧林” “金紫林” “阙下林”和“游洋林” 。“游洋林”在宋代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迁往漳州等地。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又迁往台湾雾峰。因此,莆田林氏也是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莆田林氏又是一个文化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家风鼎盛,人才辈出,延绵百世而不衰,真可谓“诗书簪缨之名门望族” 。据史料统计,自唐代第一位进士林藻至清代末科进士张琴的1000多年间,莆田共涌现出文武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近2400人、明经17人和举人2265人。其中,林姓文武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就有308人,明经14人,举人458人,分别占莆田总数的13%、82%和20%,蔚为科举奇观,高居诸姓之首,故时人有“无林不开榜”之语。 科举一词,来源于 “分科举人” ,就是“分科目选举人才” ,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名称。科举也叫开科取士 ,是指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我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其间除了元朝初期几十年的不曾开科,无论是历时长久的统一王朝,还是政权不断更选的五代十国;无论是汉族人建立的帝国,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匹比的。 从整体来看,隋朝以前莆田的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郑露三兄弟倡学在南山的“开莆来学” ,不仅开创了莆田教育之先河,而且也代表了福建文教曙光的来临,莆田的人文教育活动在唐代逐步开展 。《兴化府志》云:“唐世设科取士,……其科之目十有二:曰秀才,曰明经,曰进士,曰俊士,……当时秀才科最高,鲜有应者;士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唐贞元(785-805)之后,福建“岁贡士与内州等” ,一改过去与进士几乎绝缘的落后状况,及第者络绎不绝。 《中国科举史》载,唐代从武德五年(622)至天佑四年(907)285年间,共举行262科考试,录取进士6656人。据《福建教育史》的统计,唐代福建56位可考的进士中,莆仙籍就有11人,约占20%。其中,林氏进士1人(林藻),约占莆田总数的10%。而按《新唐书》所记载,当时莆仙两地的人口数仅占全省的11% 。终唐一朝,莆田人在《新唐书》中立传的只有林攒、林蕴2位,均为林氏家族。又据《兴化府志》统计,唐代莆田有17人明经及第,林家子弟就占14人,为莆田总数的82%。 谁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这是以往有过不少误解和争议的问题。明代周华在《游洋志·人物》中记载:“金鲤,字伯龙,清源东里白鹤人,登武德二年庚辰进士第(按:武德三年才是庚辰年)。”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轮修志中,不少编写者都沿用“金鲤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的说法。如新编《莆田县志》载“金鲤,唐武德三年(620)进士” ;新编《仙游县志》载“金鲤,唐武德二年(619)进士” ;新编《莆田市志》与新编《莆田县志》的记载也是一样的。还有《兴化进士》 《莆田史话》 《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版的书籍,均持同样的观点,以至于后来的一些文史研究者以讹传讹。 其实,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是唐贞元七年(791)及第的林藻,他也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二个进士。关于林藻进士及第之事,地方志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宋人《仙溪志》卷二“进士题名”载:“唐重进士科,莆始于林藻、欧阳詹,仙游始于陈乘、杨在尧、陈光义。”这是林藻为莆田第一位进士的最早记载,而此书没有金鲤登第的任何信息。又如明《八闽通志》卷七十二 “人物”亦云:“林藻字纬乾,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郡人登第自(林)藻始。” 也就是说莆田的第一位进士是林藻。 《八闽通志》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的地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后,记舆地者不下数十家,唯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颇称善本。” 该《志》“不仿效其他省志通例,在通志之上冠以正式省名的做法,在地方志中别具一格,后来王应山纂《闽大记》 《闽都记》 ,何乔远纂《闽书》 ,也都袭用此法,……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有的且是未见于其他志乘的,体例也比较齐整,为我省编纂各级地方志之所本” 。同样,在明代《闽大记》 《闽书》等方志中均没有金鲤登第的记载。 从古籍文献记载看,唐武德四年(621)发布开科举士的敕令后,至武德五年(622)十月,诸州经过考试贡明经143人、秀才6人、俊士39人、进士30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交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考试,取中秀才1人、进士4人。该科进士头名为孙伏伽,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姓名可考的状元,与孙伏伽同进士的还有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等3人。因唐代科举始于武德五年,所以,金鲤根本不可能登武德二年庚辰进士第。 宋代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太祖创立的殿试制度,使分级考试逐层选拔臻于完备。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的科目,不但为同时代的辽、金所仿效,而且为后来的元、明、清各朝所沿袭。同样,宋代的兴化军在莆田科举史上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有宋一代,莆地虽偏居福建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成为名扬天下的 “文献之邦” 。 据《中国状元大典》统计,宋代从建隆元年(960)至咸淳十年(1274)314年间,共举行118科考试,录取进士97300人,其中正奏名进士42457人,诸科进士16366人,特奏者进士38477。又据《福建教育史》的记载,宋代福建籍进士有7144人(不含诸科、特奏名等),名列全国正奏名进士第一位。为此,《宋史》会将“登科第者尤多” 列为福建的重要特点。然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正如《兴化府志》所载,就有进士1756人,其中正奏名进士1014人(占福建进士总数的14%),特奏者进士582人,诸科进士63人,其他科进士97人。而林氏进士有205人,其中正奏名进士125人,占莆田总数的12%;特奏名进士60人,占莆田总数的10%;诸科进士8人,占莆田总数的13%;其他科进士12人,占莆田总数的12%。 此外,莆田林氏还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奇特现象。更有意思的是,兴化军有20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其中林氏家族就有2对,即林宋臣、林宋弼(1132年)和林岳、林准(1160年),占总数的10%。甚至还出现林汝大、林栋(1271年)父子同科及第的现象,的确实属罕见。 终宋一代,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9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4名,而立传的林氏进士有5名,占莆田总数的21%。在莆田出仕官员中,官至六部尚书(正部级)者13名,林氏家族就有2名,即林大鼐、林英,占总数的15%;官至六部侍郎(副部级)者15名,林氏家族也占了2席,即林光朝、林彬之,占总数的13%。 据不完全统计,仅林氏进士着书立说的就有林瑀的《太玄经注》十卷、《太玄经释文》一卷、《唐书纯粹》一百卷;林英的《晦庵童训》一册;林伸的《东轩文集》十卷、《春秋三传正经》 ;林豫的《笔锋草录》二十卷、《杂说》十卷、《杂文》十卷;林冲之的《木雁居士集》 ;林震的《林震集句诗》七卷、《林震文集》一百卷、《礼问》三十卷、《易传》十卷、《易数》三十卷、《易问》五卷、《经语千字文》一卷;林宋卿的《道山诗庄》 《涪陵集》 《湖北事宜》 《督府集议》 ;林大鼐的《铁砚文集》 ;林枅的《林枅诗文集》二十卷;林一鹗的《民谣集》 ;林虙的《诗解补缺》 《礼经总括》 《释奠解》 《西汉发微》 《元丰圣训》二十卷、《西汉诏令》十二卷;林光朝的《艾轩集》十卷;林榕的《四明居士诗》五卷;林井的《捐躯录》 《平燕十略》 ;林磻的《典故钩玄》六十卷;林彬之的《囿山集》 《海溪善政编》 ;林成季的《艾轩家传》一卷;林自的《周易解》 《庄子解》 《林自诗文集》十卷;林彖的《萍斋诗集》 ;林光世的《水村易镜》 《景定嘉言》二卷等。 宋室南渡后,整个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在北方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或书香门第,这些人的到来无疑备受重用,自然形成了崇儒重文的社会风尚。尤其是宋代莆田的藏书家多、藏书量丰富,莆田士人视书为财的风气所致,认为书籍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如进士林伸,好聚书,官俸所入多用于买书,所蓄数千卷。有人见其如此便说:“你为何不替子孙考虑,却将钱都去买书。” 林伸答道:“吾蓄书数千卷,苟有贤子孙,足矣;不贤,多财适为累耳!”又如进士林霆,博学而深研象数,与邑人郑樵为金石之交,藏书数千卷,临终时告诉子孙说:“吾为汝曹(你们)获(留)良产矣。” 因此,许多莆田士人捐金帛购书籍唯恐不及,“所至专访文籍,民间有奇书,必捐金帛求之” 。也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藏书,才使得莆田文人辈出,着述如林,名作迭起。 对“儒风特盛”的兴化军来说,更广泛、深厚的科举文化则根植于民间的私学教育中。宋代莆田的书堂、书院之盛冠于全闽,或称精舍,或称草堂,或称义塾,或称学馆,皆由名儒讲学授业。据方志记载,兴化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书堂书院就达30所之多。仅林氏家族就有5所,占莆田总数的17%。 如林光朝在黄石东井(今属莆田市荔城区)创办“红泉义学” ,又称“东井书堂” ,正如邑人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所说:“初艾轩(光朝)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 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其盛矣哉。” 除此之外,林光朝还与其族人林充、林褒在谷城山的松隐岩、国清塘旁的濯缨亭和五侯山之西的涌泉岩等地,创办草堂,传道讲学;林安中在西天尾澄渚村创办澄渚梯云斋,“将以教一族之英俊,来四方之明彦” ;林彖在龙华寺,创办龙华书堂。同时,林氏家族还涌现出如林迪、林光朝、林立之、林彖等一批教育名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朝代,不但实现了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完全入主中原的愿望,而且建立了疆土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但蒙古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个性并未完全改变,因而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统治阶级和士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存在极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才在元皇庆二年(1313)建立了科举制度,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1279年)已经有34年之久,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中断时间是最长的。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一些蒙古和色目贵族还是力图加以罢止,采行科举取士制度之争并未结束,其中元统三年(1335)的科举停罢之争是最为激烈的一次,以致出现1336年和1339年的两次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