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镇位于木兰溪下游,东濒兴化湾,西距莆田城区10公里,南达笏石8公里,北依宁海桥与涵江区相邻,是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的交通枢纽。 北宋期间开始出现贸易商市。当时黄石是莆田、仙游、惠安三县的贸易中心,朝廷便在此设立黄石商市。自元朝开始,黄石依托宁海港,逐渐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商市。明洪武元年(1368),黄石设立税课局,主管商税征收。明洪武十四年(1381),黄石设立河泊所,征收渔课。朝廷区划始称黄石市。黄石作为货物进出宁海港的集散地,成为闽中经济贸易中心,也是莆田乃至福建历史上第一个行政区划称为“市”的乡镇。传说黄石这一地名与秦末得道成仙的黄石公有关。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195年),道家学者,为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见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予兵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谷城山下找到黄石,取而葆祠之。 传说,唐代张良后裔张实因避世乱,来到莆田青山附近水南一带,看到此地环境与祖上张良的发祥地东海下邳相似,乃一风水宝地,于是就举族迁居于此。并在山坡上盖庙奉祀随身带来的黄石公神像。后人就把水南这一带地方改称为“黄石公庙”(简称“黄石”),把庙周围开垦的田园称为“黄园”,并把他们居住地附近的山丘称为“谷城山”。族人仿照济北谷城山,满山遍植梅花。云卷云舒几番谷城风雨,花开花落多少梅雪诗词。慢慢“谷城梅雪”就被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黄石,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人数之多,不亚于府城。比较熟悉的历史名人有: 被誉为“福建第一位女诗人”的唐代江采苹,她就是郭沫若诗中“梅妃生里传犹在”的江梅妃。她的《楼东赋》饮誉古今文坛,七绝《一斛珠》还被译成德文,是闻名中外的绝句。 宋代林光朝,黄石定庄人。他是一位理学大儒,世称他为“南夫子”,他在黄石红泉书院讲学,“四方来学者,岁数百人”。朱熹少时过莆田,拜师门下,尝听其讲学。 宋右丞相黄镛,景定三年(1262)进士,他少年时在县学、军学读书,宋宝佑元年(1253),进入太学读书。在学期间,他关心时政,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于斗争,是“六士”之一。当时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为理宗皇帝所宠幸,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黄镛串联陈宜忠等六人,一举挫败丁大全,轰动京城。他入仕后,正色立朝,言论不阿。累官右丞相,同签枢密院事。辞官返乡后,他与陈文龙一起抗元赴国难,尽忠报国,壮烈牺牲。 青山青,黄石出公卿。明代黄石还出了两位国师,一位是明嘉靖皇帝侍读吴大田,另一位是明熹宗皇帝侍读周如磐。 吴大田,字绍曾,黄石沙坂人,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人。正当他踌躇满志时,不料翌年进士会试名落孙山。但他毫无气馁,于明正德三年(1508),再次赴京参加会试,正要启程时,却传来朝廷补他为河南扶沟县教谕。他隐约感到命运捉弄人,只好认命。他是个勤奋好学之人,从教三年,所教大多中举人,成绩卓着,名声大振,县尹对他另眼相看,并上报礼部得以表彰。这时正好正德皇帝的叔叔兴献王,正为幼儿朱厚熜选侍读犯愁,礼部遂将施教有方的吴大田举荐到兴献王府。朱厚熜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以前请了几位老师都因管束不了而丢了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