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木兰溪下游是天然良港和商业通道——这是宋代兴化发展日新月异得天独厚的地方。否则,陆路交通跟不上,各地商人又进不来,即使这边物产丰富,也没有用处,发展不起来。 五是南北洋平原沟渠纵横交错,沟船多,村和村之间水路运输很方便,有利于开展商业活动。 六是熙宁三年(1070),保甲法诞生。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负有维护本地社会治安之责等。一旦国家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兴化军位于东南沿海前线,保甲法施行,全民皆兵,确保经济建设和贸易往来顺利进行。民族英雄李富就曾经带领义兵抗金,被宋高宗封为承信郎。这说明,莆田的保丁富有战斗力,可以有效防止海盗的行为,确保治安质量。 到了后来,二桥有了升级版,由浮桥变成为桥梁,说明王安石新法后继有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弘治志说:“考宋郡志,石桥名通济桥,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厮水为八道。靖康元年(1126),太守江常合众力鞭石垒址,太守张读成之。及考艾轩作《林回年墓碣》,又谓‘白湖旧有浮梁,绍兴初伐石海上,欲 泉之洛阳桥。一时,有力者又欲移此桥于木兰陂下,谓是处江流且缩,两堤突起。回年谓此说正相反,惟江阔岸平,则无喧豗撞击之患。今桥成且五十年矣。是役也,红泉之人不爱力,而回年之力为多。'据此,则是桥又非江、张二守在官日所成也。考《太守题名记》,江常,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靖康元年(1126)八月十五日移知建州。张读,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建炎三年(1129)正月十五日被召赴阙。二公相首尾不满二年,此桥大,岂得成功如是之速?要是倡始于宣和(1119-1125),继成于绍兴,合郡力而就,回年智计为多矣。” 在这里,有力者,是兴化知军,他有军财,想创建泉州洛阳桥那样着名的大桥。但是二桥选择,举棋不定。黄石人知道了,据理力争,被争取去了。另一原因是耗资大,军财有限,该镇“不爱力”即发动许多人捐资赞助,能够满足建桥需要。所以,最终让熙宁桥先升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熙宁桥是这样,元丰桥也是这样。绍兴二十八年(1158),“转运使姚沆始命垒石为之。郡守樊光远方始经营,升本路提举刑狱公事以去;太守朱定国继之,乃垒址于海,驾石而梁之。厮水为八道,修三十二丈,广二丈,吏部尚书林大鼐为记。绍熙二年(1191),郡守赵彦砺更造,并建护桥庵。”元丰桥看来用的是路财。论国税收入,元丰桥一带那是财源广进。有贸易往来,就有税收,不得偷税漏税,这是规矩。所以,元丰桥一带劳苦功高,为宋朝财政增添了许多钱财,以后靠路财来建桥,那是理所当然的。 熙宁、元丰二桥和木兰陂一样,是王安石变法的活化石。我们要想正确认识这次改革,就应该重温二桥的历史。时势造英雄。六部桥也是这样,谁能想象它的前身温泉渡和元丰桥,会在兴化经济舞台上曾经扮演了那么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