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位优秀的教官,以其高尚学行举荐国子监或王府任职。高阳教谕林璲,志称其“立志高远,于义利界域甚严,今师儒中求如璲辈,盖绝少云”。 宰相王端肃因其贤能,特迁国子学正,从学者众,名垂六馆。陈旅,字众仲,任国子监助教,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于朝再任。后曾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继为应奉翰林文字,迁国子监丞。林大猷,由新建县教谕迁国子监学录,进监丞,满九载升翰林检讨,仍掌监丞事,志称其“士行端谨,学问该博而慕古,好义若嗜欲然。议论恳恻,奖与后进,有前辈之风。居太学久,规范严,而一归于正”。病卒之日,六馆诸生尽举哀悼之。余杭训导郑循初,以“学问老成,动止可法”优秀教职,被吏部奉诏选为明英宗驸马周景府学录,极受敬重,秩满迁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又相继拜鲁府、秦府右长史(掌王府事务),随事匡正,多所裨益,居五载请老求归。孤儿吴源,字性传,自学成才,举为泉州路训导,洪武三年(1370)又以明经授兴化教谕,迁府学教授,十三年(1380),以“学精德迈,智志过人”奉诏征调至京,任命为四辅(京畿辅郡)官兼太子宾客(太子首席属官,正三品,职位仅次于公侯都府),吴源每次讲道时,总是强调,治政清明必以得贤才、敦教化、养黎元为图治之本,甚为明太祖所嘉纳。吴源请老归里后,朝廷选公侯子弟进国子监学习,司业缺员,生徒无所取法,太祖念吴源其贤,特诏请其速来讲道授经。吴源再次赴京,授国子监司业,未几卒于官。一名教官,两度奉诏赴京执教,为皇上所敬重,实不多见,足证其贤能之至。 郡志还有不少由教职改调政职的记载。唐代仙游人郑良士,字君梦,博学能诗,由国子四门博士累迁康、恩(今广东德庆、阳江)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职位相当高。宋代教官改调从政者尤多。如林成材,字择之,兴化县人,元佑六年(1091)进士,由国子司业历知明、济、汝三州,即今浙江宁波、山东巨野、河北临汝;郭子力,字景行,仙游县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由惠州(今属广东)教授官至漳州(今属福建)通判;余祖禹,字景召,元符三年(1100)进士,由福清(今属福建)教授转建州(今福建建瓯)通判;苏烨,字天宠,莆田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由国子司业改知福建泉州、福州、建州及顺昌县(今属南平),后召为礼部侍郎;薛元鼎,字叔云,兴化县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在惠州教授任上,留意职事,进陈民事,议论亦自疏通,深得宋孝宗赏识,迁秘书丞,除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讲解甚明,深有开发”,为太子(后为光宗)所首肯。光宗时,更是礼敬有加,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左郎,起居郎兼太子左谕德。薛元鼎仕途,可谓官运亨通,既有良好机遇,自己亦有实力和表现,缺一不可。 明代朱元璋,这个游方僧出身的开国皇帝,建国初期迫于对人才的渴求,重视教育,重用学官。前举两度诏令莆臣吴源进京执教,便是例证。莆田县人陈彦回,于保宁(今四川阆中)训导任上满九载,经考绩,朱元璋亲擢为平江(今属湖南省)知县,亦可佐证。笔者多次提及的名师——苏州训导林喦,其子林祥凤,举乡贡为郓城(今属山东省)训导,传承父业,重义善教,后擢升监察御史,扈从北狩,死于“土木之难”。 明代还有两位值得一谈的“教改官”,且有政声的贤臣。林永龄于翁源县教谕任上,除以兴学作人为己任外,与县官关系甚厚,县令、县丞遇事每有龃龉,总能得其一言而解决,可谓言听计从,敬重有加。至永龄职满九秩之时,翁源父老向上疏其学行,堪当民牧守臣之任,终以英德(今属广东省)县僚俱缺员,令其代理县事。英德乃岭南巨盗作乱的重灾区,永龄到任后,招徕散亡群众,赈恤贫寒,蠲贷征赋,不数时,县邑便恢复了元气。进而募集义民,修筑城垣,将庙学迁往城内,政暇时则召集生徒讲学训育。后病卒于官,父老恸哭,送别棺柩归闽,翁源县的生徒尤怀念其恩德,与英德二地均建祠祭祀。再一位是宋代仙游县人傅大声,字仲广,淳熙十四年(1187)由太学生登进士第,授福清县主簿,善于辨案治狱,不久调贵州教授,为安抚使(掌一省军事及民政)所赏识,每称之曰:“教授,古君子也。”礼部尚书黄由举天下教官从政时,以大声为第一,改秩知武平县(今属福建龙岩)。治政有方,“催科不迫,而财赋自办。”后迁循州(今湖南长沙)通判,因郡守失职被劾,遂奏请由大声摄(代理)州事。朝廷准奏令传来,合城欢呼,曰:“傅父再留,吾属有依矣!”大声于太守任上四年,为政清廉惠民,民乐其政,相率立祠,充分显露其执政才能。 综观以上教官,以其优良的学行和业绩,得到擢升重用。这是对其潜心教育,敬业守职功德的一种回报,亦是其自身才华品德、人生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在庞大的莆籍教官队伍里,尚属少数的幸运者。而更多的同行们,则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清苦平淡的训育岗位上,耕耘劳作,漏夜不息,如同烛光,予人光明,销蚀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品德和事业,同样是可歌可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