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无人修列传,枫江有庙祀将军”,这副歌颂唐朝大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事迹的对联,据传,镌刻在枫亭陈卢园“威惠灵着王庙”里石柱上,如今在枫亭陈政后裔口中代代相传。 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原籍河南固始。出身于“豪门公卿”之家,曾祖父霸汉,官至大宗正,封魏国公,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堂兄弟。祖父果仁,仕唐朝议大夫、户部尚书、拜司徒。父克耕,曾仕隋为中郎将、怀化将军,后为唐朝开国之勋,封玉铃卫翊府大将军,迁太府卿。母魏箴,史称魏太母(俗称魏妈),旨奉率五十八姓军校戍闽增援,乃巾帼英雄。 唐太宗朝代,陈政从父克耕攻克临汾等郡。唐高宗时,闽粤边陲啸乱。总章二年( 669年),朝廷命副诸卫上将、归德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许大正等战将 123员,挺进福建平定闽南之骚乱。当时陈政之子陈元光年方十三岁,随父从征。陈政父子率军入闽,屯兵于云霄绥安,而置家于温陵(今泉州)之北的仙游枫亭陈庐园。泉州,别称温陵。仙游县在宋太宗建兴化军后,才属兴化军,当时属泉州。 作为统兵将领的陈政,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此次入闽平定骚乱,应以流动作战为主,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安顿家眷安居乐业,使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经过考察,最终选定枫亭陈庐园为大后方。枫亭陈庐园在仙游锦屏山之北麓、枫慈溪下游南畔,现属枫亭镇学士社区。此处原是郑家的李子果园,当时陈政果断地买下了该片土地,在枫亭驿馆东侧,平地夯基,建造房宇,安置随军家眷,取名为陈庐园。这个地名自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陈政平乱初期,敌众我寡,战事不利,陈政率兵退守九龙山。上疏朝廷,奏请援兵。朝廷派陈政之母、隋朝小书令魏潜之女魏氏(一说是唐太宗名相魏征胞妹),暨陈政胞兄陈敏、陈敷率五十八姓军校,赶赴闽南增援。时值酷暑,陈敏、陈敷兄弟不幸病故于长途跋涉途中。魏妈葬二子于汉兴(今福建浦城),她化悲痛为力量,巾帼不逊须眉,毅然一肩扛起重任,挥师南下。援军途经仙游枫亭,魏妈安置老弱病伤者以及随军家眷留驻枫亭陈庐园后方基地,便统率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赶到九龙山前线会师。 陈政得到增援后,从防御转为进攻,结筏连渡,挟破竹之势,所向披靡,擒杀蓝、雷两位土着首领,平了36个山寨。随后用计瓦解当地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驻兵梁山外的云霄镇,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驻防屯垦。是时,陈政鞭指云霄江水对当地父老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云霄江遂名“漳江”,而后来“漳州郡”、“漳浦县”的命名,亦皆本此。 唐高宗仪凤二年( 677年) 4月,镇守闽南共9年的陈政将军在枫亭病逝。朝廷钦赐谥号“忠烈”,追封右豹韬卫大将军,墓在枫亭赤湖头。明嘉靖、清康熙、乾隆的《仙游县志》,均有陈政墓在仙游枫亭赤湖的记载。赤湖即枫亭镇东宅村的赤岭。1984年,陈政墓所在的山坡地,开辟为赤岭果林场,栽植了数百棵荔枝树,于是保留了1300多年的陈政墓被毁了,然而却发现了 陈政墓的遗址,找到了墓址上立有一块淡绿色的花岗岩墓碑,碑宽45厘米,高56厘米,碑上镌刻十个大字:“唐副尉上将讳政陈公茔”。陈政墓被毁后,其墓碑流落民间,为东宅的一位村民存放家中十多年,后为枫亭文化研究会发现,现暂收藏于枫亭蔡襄陵园现保存在蔡襄陵园,枫亭陈氏正准备重修陈政墓,以作永久之纪念。 大将军陈政病逝后,年方21岁的陈元光毅然子代父职,挂帅出征,经九年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岭南骚乱。永淳二年(683年),朝廷授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置漳州郡,下辖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为州刺史,还授之“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的权力。与此同时,朝廷晋升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上轻车都尉兼朝散大夫。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土着首领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在潮州聚众起事,并率众潜抵岳山。陈元光亲率轻骑抵御,被土着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