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兴化县教育为何会后来者居上?
【发布日期:2017-11-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张琴在《重刊福建兴化县志序》中说:“县虽僻处万山中,而泉石奇秀,如鲤湖、夹漈,皆以风景名天下。有瑞云峰,盘据永泰、 莆田、福清三邑间,古有‘瑞云山下出三元’之语,乾道丙戌(1166 年)科萧国梁发大魁,己丑(1169 年)科郑侨,壬辰(1172 年) 科黄定继之,郑侨尤以相业显。时人有云:‘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求。’洵佳话也。郑厚、郑樵筑修史堂于东山,兄弟上书,名震海内。《通志》一书,至今学者奉为圭臬。《选举志》称宋登进士第者九十余人,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词 科一人。地灵者人自杰,其信然欤!”兴化县人口不及莆田县的十几分之一,得中状元却并不比莆田县少,而且还多了一个武状元。 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宋代兴化县得中进士居兴化军首位。
  兴化县教育为什么会后来者居上?首先是因为宋仁宗办教育,实行向山区倾斜的好政策。弘治志卷十五说,“庆历四年(1044 年)复有诏立县学,县满 200 户以上者”。 那时该县人口不多,就有一所县学,莆田县人口比她多了十几倍,也只有一所县学。那时县学和郡学相当于今天专门培养干部的本科大学。朝廷把每次所需要的“贡生”按额摊派给各地郡学和县学,县与县、郡与郡之间名额相等,学生送礼部考核后就可以做官或去学校教学生。这样做,有利于缩小各地之间文化教育的差距和不平衡。这是因为县学的设置,意义重大。它不仅使文化落后地区从此以后榜上有名,而且会推动和促进本地民间私学的掀起与发展,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所以,宋仁宗重视文化教育,办教育向山区倾斜,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发明。
  其次,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出任宰相,提出了“精贡举”等决策, 兴化县,得中进士者数量增加了。据弘治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科取士始, 至庆历二年(1042 年)82 年,兴化军得中进士 93 人,其中,莆田县 63 人,仙游县 24 人,兴化县 6 人。从庆历六年(1046 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仅仅 24 年,兴化军得中进士就达到 94 人,其中莆田县 67 人,仙游县 23 人,兴化县 4 人。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
  其三,地方政府重视。 《游洋志》卷二《儒学志》说:“儒学,旧在兴泰里,宋绍兴二年(1132 年)邑宰詹公卓然 建于尉厅;又以其地狭陋,乃移于三圣堂,规模甫立。”
  又据《游洋志》卷之三记载,宋仁宗在位期间(1023-1063 年), 兴化军兴化县先后有两位受到人民群众好评的知县。许世昌,庆历六年(1046 年)来宰斯邑。爱民如子。其有笞杖之刑,亦只示辱而已。且清白自持,但饮邑中一水,馀无所取。百姓比于召信臣。
  张彦博,嘉佑二年(1057 年)宰斯邑。有雷厉风行的之风, 有宽厚待人之量。老百姓一旦犯法,不用审问,不用动刑具,所犯 的罪行就会一清二楚;老百姓也无不佩服他办事效率高。所以,县令梅泽在堂壁上题词:“由太平以至元丰,历百馀年,临是邦者惟 闻许公世昌、张公彦博仅称贤令焉。”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兴化置县;到了宋神宗元丰时(1078-1085 年)恰恰经历百馀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两位贤令带头修身养性,理论联系实际,亲民爱民,社会风气和学校学风自然而然好转了,尊师重教的风气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其四,兴化县人民没有辜负中央政府的期望,为国家奉献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条。这是因为“人才难得”,兴化县教育后来者居上,这是他们的光荣。兴化县在宋高宗时出了个历史学家郑樵,宋孝宗时七年出了三位状元,那是历史奇迹,是兴化县教育后来居上,宋仁宗实行向山区倾斜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以上是兴化县教育后来者居上的主要原因。
  兴化县是这样,福建路也是这样。福建教育,原来也比较落后,山多岭多,到处是梯田。自从县学进山以后,那真是今非昔比。庆历新政以后,福建路不仅是宋代全国教育先进单位,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而且社会经济发展也名列全国前列。或者说,兴化县教育之所以后来者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福建路浓厚的读书风气。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