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头镇云庄村是北宋“元佑名臣”王回(字景深,登熙宁六年进士,擢监察御史)的家乡,王回一生廉洁奉公,高风亮节,“见者以手称额,无不称贤。”如今,在王家私塾背后还兀立着一块“岁寒”碑石,结体端重,优雅浑穆,落款署名“崇清”,与现存的宋朝喻景山“大飞书院”题刻署名相同,为此可以断定刻主“崇清”即清源郡侯陈谠。 陈谠(1134~1216年),字正仲,文贤里留浦(今度尾镇帽山村)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初任瓯宁主簿、泉州教授等职,后升任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嘉定初年(1208年)陈谠告老返乡,致仕后封清源郡候。陈谠乐善好施,泽被桑梓,归乡后与兄弟致力倡建安利(金凤桥)、石马两座桥梁。陈谠博学多才,善诗赋,诗文清雅有典,工书法,笔体雄健有力,是宋代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为家乡留下了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已知的有九鲤湖的“天子万年”、大蜚山的“大飞书院”、何岭古道的“何岭”以及龙华镇金沙“罗汉岩”的楷书均出自陈谠之手。但云庄的这块“岁寒”石刻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究其原因是“崇清”被后人误指为明朝礼部尚书陈经邦。据1989年出版的《榜头镇志》称陈经邦年轻时家境贫寒,曾受聘于云庄私塾任教,因年中岁暮未及时接到王家给他的“学金”,便借书写春联之机,有意在剩下的一张红纸上挥洒写“岁寒”二字发泄心中的愤懑,于是张冠李戴将“崇清”变成了陈经邦,显然这是后人即兴发挥杜撰出来的一个美丽传说。遗憾的是,《榜头镇志》未加详察,将错就错,把传说当成史实而记载。 “崇清”到底是不是陈经邦的名号?根据《钦定四库全书·臞轩集》卷十四辑录的南宋着名诗人王迈《寿陈崇清侍郎》诗,内有“贺陈侍郎加封清源郡侯二首”等语,由此可以断定崇清乃陈谠的别号(寓崇尚清廉之意),而非明朝人陈经邦。比如,仙游县城背后的大蜚山宋代“大飞书院”石刻,落款不是直书姓名而是崇清。若按照喻景山好友陈师复《仙溪喻氏大飞书堂记》载:“经始于丙寅(1206)岁六月之晦,迨己巳(1209)岁八月而后成事”和“请书于崇清陈公而刻诸石,因堂焉”等句,得知 “大飞书院”与“岁寒”石刻的时间大体相近,即陈谠告老返乡后的十年间(1206-1209年)。嘉定初年,陈谠返乡后率众修建木兰溪安利(金凤桥)、石马二桥,而云庄村刚好居二桥之间必经的途中,陈谠经常两地奔波,运筹帷幄,指挥建桥,路过云庄时,王姓乡亲慕名恳请陈谠题赠墨宝,这也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于是便有了这个“岁寒”石,虽历经八百载风霜雨雪,至今依旧巍然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