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台上方的佛殿门前有一对浮雕蟠龙石柱,底层海浪滔天,浪尖四条鳞鱼向上跳跃;上层一对蟠龙飞腾于云天之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云海之上。这些石雕图腾群象,意蕴高深幽雅,隐涵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牡丹花好,绿叶相护,葫芦犀角珍藏救世灵丹妙药,九品莲花度众生等慈爱、慈祥、慈善文化意象。悬挂在上殿的“龙纪寺”名匾,出自清代武举人、兴化着名书法家翁邦达之笔,而挂在六角亭上的《满太虚》和佛殿上的《慈云普荫》则是清末翰林张琴所作。两者书法皆笔势流畅,古朴大方,前者舒卷飘逸,后者苍劲挺拔,彼此各具特色,皆属传统书法艺术之佳品。 在龙纪寺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沿着寺门前的小桥流水和曲径通幽的山道漫步,方圆一里内的坡前坡后,建有观音亭、朝天阁、七宝池、动天湖、奈何桥、法戒门、富春山严子陵、“金蒙坑”200多米地下洞道等。如此众多的人文景观,不禁令人叹为观止。最吸引人的是,建于清光绪25年,依照《周易》中的八卦方位排列,分布于寺四周的12块石刻碑林,碑上所刻的梁武帝、姜子牙、岳飞、西施、陆美云等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的故事,以及透过真人实事教化人们向善止恶的主义,所凸显的人文底蕴与八卦方位相得益彰,无不耐人寻味。此外,寺内外至今尚存的蔡襄、卓晚春、张琴等前人留下的诗词墨宝,唐宋之僧墓、古井、石珠、石臼、石磨等器具,以及光绪年间栽的500株龙眼至今尚有部份存活着,皆真实地记载着龙纪寺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从浏览古刹胜迹的兴致中缓过神来,为什么前人要在茫茫的山野上修建古刹呢?又为什么叫“龙纪寺”呢?寺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作了圆满的回答。原来这座平原古刹竟出自一位叫严瑞义的善人之手。他于清光绪年间主持重修扩建龙纪寺时,匠心独运,融合周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民生,确立了以弘扬释道,劝世度人,修桥铺路,积德修墓,治病救人为重建龙纪寺的宗旨,给龙纪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新画卷,开创了龙纪寺“仙佛同居,善恶分明”的新景象。他还根据内垅山颇似一条盘龙的得天独厚的优越地利,把寺院建在龙首上,六角殿建在龙头龙口位置,殿东西侧开凿两口井为龙眼,龙颈向东北延伸,龙身盘旋向西北环西南,龙尾蜿蜒向东南触及动天湖,砌壁牌坊碑林石刻化鳞爪,使这条盘龙活灵活现,龙纪寺新寺名由此应运而生。古刹走到今天,衍生出许多行善积德的传说。清朝末,民国初,瘟疫流行,疾病繁生,给闽中人们带来无穷灾难。仙游、莆田、惠安很多人请瑞义祖师施药治病,瑞义祖师日间走村串户,忙于看病;夜里又点亮三寸红烛,提着纸灯笼继续为民巡诊。于是,瑞义祖师“三寸红烛走百家”治病救苦的爱心善举,有口皆碑,流传民间。此传说的含义不说则明,正好印证了瑞义祖师重修扩建龙纪寺“唯以和谐、弘善、保平安为主旨而不在乎其他”的本义所在。由此,我联想到上殿檐檀上悬挂的瑞义祖师亲刻的金字楷书《劝善经》中:“广行善,福缘随,佛光罩,神护卫。多做恶,凶煞坠,孽满盈,天降罪”的训迪。经文出自古人之手,却中今人之的。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饱赏灯红酒绿的人们,玩弄权术贪赃枉法的人们,如到龙纪寺转转,览古鉴今,或许可获非浅受益。你会发出“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感慨,又会为迈好今后路程的每一步而慎独,岂不是“祥云聚,福气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