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鳌峰大埔寨
【发布日期:2017-12-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何清平】
古城鳌峰寨,又称顶大埔城,坐落于仙游园庄九楼山麓,与泉州接壤。鳌峰大埔寨是省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传说明正德君微服私访江南风光,路过此寨,见此寨建设雄伟壮观,再审视峰形似鳌头,御笔赐“鳌峰寨”。
  “鳌峰寨”原称”新安全庄”,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战时可据险固守,战事不利时则可退至后方的深山中,易守难攻,是泉州出入仙游的门户,为驻兵防寇重地。
  五代末,陈洪进领兵割据一方,在闽南的泉、漳两州名声显赫,威镇闽南。至宋初,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原,陈洪进审时度势,毅然脱离南唐,向大宋上表称臣,封南郡王,位至公卿,禄以王爵,四弟俱为一方诸侯,兄弟五侯,时称“五侯陈”,定居地遂命名为“侯揽村”,意为总揽诸侯的意思。
  三朝将相勋臣第,九世和同义士家。陈洪进纳土归宋后追封南康郡王,看上了这块地处福、漳、泉中间的仙游枫亭至泉州要道上之宝地。为防御山寇侵扰和兵灾,陈洪进就发动族人,用鹅卵石沿山干砌筑起高5米、长564米的城墙。墙垣全部采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从内外侧垒筑,中间夯土填塞,内外侧垒筑斜度极小,预防敌人爬越。
  鳌峰寨大埔城高约5米,城墙宽2至3米,东西长192米,南北长110米,占地面积21120平方米。整个寨有三个门,墙垣内侧还设有护城坡,目的是为了便于战乱防御时调动人员和运送器物。护城坡上有一条2米宽的人行道,四周青草郁郁葱葱,中间的小路经长年累月的踏行,已经斑斑驳驳。其中两个年代久远的石头门槽,却不见门扇。早先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都是三重门。因为北门面向朝都,建主为防惹是生非,把北门堵上。现只剩三个城门通行,东门为主门,西南门为偏门。东门垣宽1.8米,高2.8米,长5米,门槽设在外侧50公分处。城垣高5米,深4米,长564米。城门高2米左右。城墙双面全部采集卵毛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办法。这种双面全部采集鹅卵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的”石头城”为全省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
  城里的道路全部是用小卵毛石铺成的,甚至许多瓦房墙壁也由鹅卵石砌成。鳌峰寨地处偏僻的山区,附近并没有河流,可这里有大量的河卵石,而且都是原石,最大的重达1000公斤,哪来这么多这么大的河卵石呢?这个谜底有待后人来解。
  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径通向幽处,古寨掩映在松枫树林之中,显得神秘莫测。紧邻城墙里侧有一条宽约2米的“环城大道”,可以绕城一周。历史沉淀下来的底蕴,让这座古城充满着古韵厚重的色彩。穿越历史时空,漫游在山坡上的寨子里,就像走进了迷宫。一栋栋土木结构的古厝,灰瓦粉墙、色彩明朗,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茵丛中。在其建筑风格和营造技巧的背后,都蕴藏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出个人、家族乃至时代的轨迹。这里是宁静的,薄如轻纱的云雾肆意环绕,仿佛未被渲染过,似充满着原始味道,四合院的古井、带花纹的窗棂、厚实的木板门,似在诉说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传说在宋初,城主陈氏是个大富豪,性格豪爽,挥金如土,广结乡邻。每年春节,他都要宴请乡邻,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二月初,把每家的男丁都请来,宴席从早上一直办到晚餐上灯时分。他也常常资助穷人,这里的人家大都得到过他的资助。在城主仙逝以后,陈氏也渐渐没落了。这里的居民为了报答城主的恩德,就改变了宴食的方式,开始举行正月十三游灯活动。此后,正月十三夜“三宫入寨里”的游灯会活动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变。
  战地硝烟随日散,寨城风雨几时休。江山有姓择良主,壮士功名史册收。步入鳌峰寨逶迤曲折的石板路,尽享那硝烟远逝后的那片静幽。注视那爬满藤萝的城墙,打量那古朴石头小径,像是细细品味一本书,风云万里,烟尘渺渺,千古风流一卷难掩。经过历史的沉淀,每一块石头都有古人的人文精神的寄托。鳌峰寨的经典之美,增添几分世外桃源的安宁和洁净。她如一坛密封的老酒,在时间里酝酿。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