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石梯,人在景中走,故事荡漾心。既有许多文人墨客在石梯寺酿造出一桩桩如诗如画的韵事,又有莆田人民抗击倭寇流下的血泪史记。其中就有弥勒佛的佳话,久传不衰。相传古时在石梯寺西边,有山垄流水,绕经寺门前与东边山洞的水流汇合,从而呈现出一条形似白带景象。雨时,水花四迸,溅玉飞珠,天空会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桥,这白带景象后来就被人们美称为“玉带缠腰”。无巧不成书,相传在石梯寺门前有个坑,坑内泉水涌冒不停,经世人的形像化,说成是玉带挂银锁。传说逢年正月弥勒佛要来莆田探望乡亲,看到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未闻民间疾苦声,竟然乐得开口笑呵呵。有一天,他去石梯游玩,看见这“玉带缠腰挂银锁”的景致,惊呼石梯寺是个龙穴风水,是藏龙卧虎之地。后来这个会冒水的坑,就被人们传说是龙潭,坑内冒水,也就被称为“龙潭涌泉”。相传明永乐年间柯潜,从石梯寺读书出仕,得中状元后,衣锦还乡,登临故地,目睹龙潭,触景生情,抒发了“龙潭何鱼不化龙”的感怀。或许是弥勒佛话有灵验,从族谱记载看,石梯寺果真是个出人才的宝地,为历代培养不少人才。其中有元代天文学家陈绍叔、唐御史朱国步、宋江浙总兵杨光度、明大夫蔡元美、明永乐翰林院修撰柯潜、清代台湾水陆提督游金辂,都曾在此寺攻读,走进仕林。石梯寺还真的出个“十六皇帝”(在义军兄弟中,他摆行十六)的黄濂——这真可谓石梯寺,地灵人杰。 “辂泊石梯地”也是喜闻不厌的传说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拿游金辂的墓说事。“辂”是双关语,在古时“辂”是大车的代称,“泊”是停靠的意思,“辂”又是游金辂的昵称。传说,游以先人风范激励自己,奋力攻读,功成名就,从而更加相信石梯是块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不过人们印记最深的传说,还是石梯的血泪史。清同治年间(1862年),“十六皇帝”黄濂组织乡民,举旗起义,驻扎石梯寺,攻城反清,战绩虽然斐然,但后终因寡不敌众失败,寺院也遭受焚烧,至今寺内还保存当年义军活动的遗址。明嘉靖年间(1565年),日本倭寇骚扰闽浙沿海,造成生灵涂炭。据《补东沙南蔡家乘后集序》记载,那年除夕,东沙乡族人被围困在石梯的北面山口,无法过年。倭寇的残暴罪行,以致血流成河,许时人们就把这山口叫为“血口”,即是当今该“血口”乡村地名的由来。当时民众奋起反抗倭寇暴行,垒砌碉堡120间,现在还遗存在石梯。倭寇的暴行给莆田人民留下了两条悲伤的惯例,一是从那以后,正月初五要重做大年,牢记那年初一“逃难年”;二是正月初二是访亲探友禁忌日,牢记那时是相互探望悲情的哀痛日——体现了莆田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情怀。 龙潭涌泉有灵性的故事也伴随着抗击倭寇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着。那时倭寇烧杀掳掠,沿海民众纷纷逃难,拥向石梯,在石梯地区聚集了好多难民,可人们的生活、医用的用水仅靠这“龙潭涌泉”——任凭你怎么用,泉涌仍然不停,取之不尽;尤其对受伤的难民,又加上兵灾后的瘟疫,听说用了龙潭泉水,配合中草药,具有治病疗效。自那以后,那龙潭中的泉水,就被世人神化为“龙潭圣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邻近的乡村,凡是孩子满月,尤其是结婚做菩萨戏时,都要肩挑一担水桶,披上红布,爬山越岭到龙潭取水,挑回供祭祀或者洗澡擦身之用等,与其说这是对“龙潭圣水”的崇奉,不如说是对被日本倭寇杀害的死难者的缅怀。 不过像以上的传说,在石梯还真有不少。比如还有 “八仙浴池”“钟潭神话”“禅石指津”“石梯仙迹”“群峰映月”等等的韵事趣闻,颇为传扬。诚然,这些有板有眼的传说都是寄托了人们祈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造物主既然在人世间造就了一个江山多娇、文化灿烂的石梯,那么世人就应该珍重她,利用她,把她融合入方兴未艾的旅游事业;这就需要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使与其相融相通,方能辉映石梯的大自然能量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