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乐善之士李富
【发布日期:2018-01-2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李富是兴化史上的民族英雄。在宋金战争(1126-1141)初期,他挺身而出,带领兴化义兵,北上抗金,受到名将韩世忠器重,封为承信郎。后来官至殿前统制司干官,弗就,解甲归田。他念念不忘李宏和十四家未竟之业,做起为南北洋平原建桥梁,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历史条件的事来。弘治志说:“富好施与,尝于郡境内造桥梁凡三十有四所;出南郭五里许,建亭以憩行者凡二所;又助郡庠之役,筑濒海之堤。前后捐金钱累巨万,以祈母太安人王氏寿。后王氏享年九十有八而终,人以为施与之应。”
  《福建史稿》载,从福州到闽南,过去要经过好几个渡口,到了宋代,则以桥梁建筑取而代之。沿海各地也建了不少桥梁。“莆田有一百七十座,宋建者五十座。”在那时,李富参与建桥,一人就拥有34座,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这真是一大奇迹。
  于是,笔者就把弘治志找来,学习卷之五十二的《道路志》,着重把有关桥梁的记载理一下。在学习中,我发现,李富参与建桥不是把花费全部承包下来,而是参加捐资赞助,以掀起新风气。
  例如,弘治志说:“寺东桥,在寺左手。宋志云,承信郎李富建。修一丈五尺,广一丈,上有亭。今考其东桥有二:近寺一桥,梁上刻云,绍圣四年十一月八缘造;迤东一桥,上刻云‘李富舍钱四贯文’。其他舍钱尚有在李富之上者,宋志直以此为李富建,亦考之未审也。”
  又说:“延寿桥,在城北五里。计一十三间,修三十丈,广一丈五尺。考宋志,承信郎李富建。方熙作重修记,又谓其方天贶建。天贶即所谓福平长者,为人好施与。此桥建造,当以宋志为主。而方氏家谱谓,天贶于此桥及迎仙桥,皆尝助施。”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一个说是李富建的,另一个却说没有那么回事,是另一人建的,各有各的依据。到了后来,甚至于连宋志也不可靠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延寿桥是个大工程,赞助者多,那是不奇怪的。李富他具有号召力。当年国家需要,他动员周围人保家卫国,并且亲自带领义兵,到抗金第一线,奋勇杀敌,屡建功勋;以后,解甲归田,又卷入了参与建桥的热潮。哪里建桥,他知道了,就慷慨解囊,帮助人家。很有可能,宋朝后期莆田建桥新风气,是因为李富起了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像延寿桥这样的大桥,李富等人带头捐资很重要。他们共同行动,向延寿溪宣战,终于得到了许多人响应,延寿桥才能建筑成功。这就像建造木兰陂一样,初开始是李宏投资七万緍垫底,先行一步;以后,又增加了十四家七十万緍;到了工程结束,共耗资一百多万緍。所以,不是宋志有浮夸风,而是社会新风气使然。在那时,乐善好施者多,除了李富、方天贶两人之外,还有许多人,而且力争上游,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打开了兴化交通的新局面。
  在那时,桥梁建设与所在地村落经济力息息相关。例如吴刀桥(在今西天尾镇吴江村),宋志说是李富建。但是,邻村七步,一直到了明弘治年间,仍然没有桥梁记载,为什么?是不是李富瞧不起人家?不是。各地方建桥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要依靠自己的经济力。李富能力有限,只能是赞助一点。这样认识,较符合实际。这是因为建桥,既要出钱,还要出力,还有总指挥,各部门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延寿桥更是这样。宋志说是李富建,显然是肯定了他在建桥中的核心骨干作用。
  应该指出,李富之所以参与那么多桥梁建筑,不是因为那时人家缺钱,而是因为缺力,即缺乏桥梁建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过去有些知识分子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所以,在历史记载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十分重要的一条。熙宁桥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弘治志说:“考宋郡志,石桥名通济桥,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厮水为八道。靖康元年(1126),太守江常合众力鞭石垒址,太守张读成之。考艾轩作《林回年墓碣》,又谓‘白湖旧有浮梁,绍兴初伐石海上,欲髣髴泉之洛阳桥。一时,有力者又欲移木兰陂下,谓是处江流且缩,两堤突起。回年谓此说正相反,惟江阔岸平,则无喧豗撞击之患。今桥成且五十年矣。是役也,红泉之人不爱力,而回年之力为多’……此桥大,岂得成功如是之速?要是倡始于宣和(1119-1125),继成于绍兴,合郡力而就,回年智计为多矣。”这一记载说明,建桥理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熙宁桥的命运。要是林回年没有力挽狂澜,那么,这座历史名桥,也就会在宣和年间浮不起来了!这么重要的历史故事,宋郡志没有记载。周瑛通过林光朝的回忆,进行认真考证,才让后人懂得该桥这段历史。
  所以,李富参与建造了那么多桥,很有可能,他是个桥梁建筑的行家里手。在那时,各地自力更生建造桥梁,是件好事。但是,缺乏有关知识,却是冒险行动。所以,为了万无一失,只好求助于李富,请他来定址,定方案,工程验收等。而且,他乐于助人,热心为人民服务。从历史记载看来,李富参与过的桥梁建造,绝大多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弘治《兴化府志》成书于十六年(1493),李富建造桥梁,发生于绍兴年间(1131-1162)。几百年过去了,周瑛、黄仲诏都能亲眼看到李富的业绩,心情肯定十分激动。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李富是宋代莆田的雷锋,他的业绩,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学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