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南山广化寺:莆田诗歌之苑
【发布日期:2018-02-1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千年古刹广化寺,以其秀美的环境,恢宏的殿堂,与深厚的文化,成为广大游人心仪的游览胜地。笔者亦常徜徉流连其中,潜心探寻品味其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乐山乐水,是古代智仁者倡导的一种动静相宜的生活方式。然并非超尘脱俗、玩物丧志,而是寄情山川,于优游中自我审察,洗涤杂虑,净化胸襟,实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
  广化寺以其清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积淀,与富于素养的僧家,迎来四方贤能志士、骚人墨客的到访。或漫兴览胜观光,或胆拜先贤圣迹,或聚友叙旧抒怀。不禁催发诗兴。时而即兴唱和,时而醉笔题壁,留下多少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歌篇,把一所深幽的禅林构成莆田一所异彩纷呈的诗苑。据不完全统计,现存诸家诗赋多至三百余篇。主题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曰览胜咏物。
  南山广化寺为莆田名胜荟萃之地。“烟霞出没东西塔,松柏高低百二庵”(清柯钦《南山》),“郁郁长松护石关,巍巍双塔倚云端”(明林文《题广化寺》),道出其自然胜致与人文景观会集的特色。
  唐处士周朴《题灵岩上方》诗,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远景画:
  碧峰顶上开禅座,纵目聊穷宇宙间。
  白日才离东海底,清光先照户窗寒。
  明成化翰林院编修黄仲昭《游城南灵岩寺》,则是有色有声的南山全景画:
  风景无端拥寺门,望中山色几重分。
  泉声满室长疑雨,树影当窗半是云。
  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
  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
  明宣德进士方熙《重游南山和王邑尊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间百有二十寺,多少丛林一路分;野日收残千嶂雨,岩泉界破半山云。
  重重树色参差见,处处钟声远近闻;满目风光吟未就,虎溪长啸已斜曛。
  明正德进士、江西副使郑玉《登南山》,浓笔描绘了南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崒峍凤凰胜,招提处处闻。
  疏林双塔院,残雨半溪云。
  殿古还金碧,碑存隐篆文。
  殷殷倡学意,古道未全分。
  宋进士林宽夫《灵岩广化寺》,无异于一幅简明导游图:
  访客灵岩寺,寻幽弄月池。
  天宫知有路,石磴自忘疲。
  香茗中峰供,澄澜古甃窥,还登瑞泉阁,一览尽雄奇。
  赏览南山广化寺诗篇,妙语警句,俯拾皆是,令人回味无穷。诸如:
  静看花影来,闲听泉声去。〔宋〕伯常《同颍叔至南山》
  池影半含萧氏塔,谷声遥应讲堂钟。〔明〕徐济《凤凰山广化寺》
  可意野花当路发,向人溪水过桥分。〔明〕杨慈 《凤凰山广化寺》
  瀑声落涧千寻险,山色当门几许宽。〔明〕林文《和莆田县正王侯韵》
  三千佛界中天见,百八钟声破晓闻。(明·黄仲昭《游城南灵岩寺》
  危栏溪阁流云冷,古塔松枝压殿低。〔明〕郑岳《南山咽集简丰原学士》
  烟霏近晚山逾紫,霜气凌空树独青。〔明〕郑岳《前题》
  秋深寒雨细,谷迥暮云斜。〔明〕佘翔《游南山》
  庭斜塔影三更月,枕听钟声半榻风。〔清〕林丙炎《宿广化寺》
  在南山广化寺,巍然插天的东、西双塔,无疑成为首见的标志性建筑物,故广化寺又有城南“塔寺”之谓。雄伟古朴的双塔,吸引诗人们的眼球,别具匠心地绘出一幅幅精彩画面:
  一双塔影东西见,百八钟声远近闻。〔明〕杨慈 《凤凰山广化寺》)山含晴霭青连野,塔挂闲云高插天。〔明〕方熙《游南山和王侯韵》)泉奏瑶琴低落涧,塔舒玉笋上摩天。〔明〕王常《游南山》)数朵乱云扶古塔,半山峰流水答疏钟。〔清〕林津《南山松柏》)烟霞出没东西塔,松柏高低百二庵。〔清〕柯钦《南山》)古塔摩苍霭,疏钟度碧岑。〔清〕涂庆澜《游南山广化寺》)苍松翠柏参雄塔,古塚残碑接远亭。〔清〕萨镇冰《游广化寺》)高标际汉光摇动,半映中流影倒悬。〔清〕张琴《南山石塔》)然而,在广化寺所有的所有景物中,南山松柏以其挺拔苍翠成为其形象化身,素享声名。因跻身于“莆田二十四景”而家喻户晓,引来颂歌一片。清贡生方元俞《南山松柏》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南山积翠接莆城,松柏苍苍景趣清。
  千尺龙蛇摇树影,半空风两泛涛声。
  经寒不改贞心操,傍石岂存倚势情?
  问我当年何所友,苍髯皓首故人名。
  笔者搜阅南山广化寺的诗,方知“南山松柏”之胜,不只是山巅上虬枝鳞干、围可合抱的一片老松。而是“南山积翠接莆城,松柏苍苍景趣清”(清方元俞《南山松柏》),“十里树荫匝寺门”(郑岳《南山避暑》),“如箭山门树两傍”(何乔远《南山四首》),“千寻榕径镇山门”(郑宫兰《忆广化寺百庵十院赋》)。明兵部侍郎彭汝南诗云“寺在云中若个峰,入门先见两行松”,又从其诗题《社集南山十景分赋得山门松径》获知,“山门松径”列为“南山十景”之一。可见南山广化寺,从寺门至山巅,真可谓“南山盘郁遍乔松”(林津),好一派松柏世界!
  诗人们对南山松柏的钟情,不仅因“南山仗汝添颜色,苍翠常回天地春”(常澍《南山松》),更在于她“大节凌霜寒不改,长留清阴与人参”(戴绍邦《南山松柏》)。 清方元俞诗“经寒不改贞心操,傍石岂存倚势情。问我当年何所有,苍髯皓首故人名。”(《南山松柏》)而清林津《南山松柏》诗,不但描绘了南山“百尺松”“未肯睡三冬”的坚强性格,更赞颂她“枝柯高拂重霄外,梁栋奇材间世逢”的新姿态。
  南山松柏的挺拔正直,不倚情势,寒不改节,高拂重霄的形象与品行,正是中国古代士族精英所推崇和追求的人格精神。又象征世不多见、出类拔萃的栋梁奇材凌空出世,报国安民。这大概亦是众多诗人争相题咏“南山松柏”,并推为莆田美景的一种积极心境也。
  由此我们有充分理由,把南山松柏看作广化寺的精神化身。君不见,广化寺自南朝始建,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不论火焚兵难,天灾人祸,都不能把她毁灭。她总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人才辈出,奋发图强,于今越发兴旺发达,成为禅林之模范,为世人所瞩目。不正是挺拔于闽中禅林之不老松吗?
  二曰赞颂三杰。
  南山广化寺作为莆田文化的发源地,拜谒郑氏三杰圣迹,缅怀先贤倡学功业,成为诗人唱咏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郑氏后裔,不仅本籍邑人,亦不是趋时媚俗,有宋以降,历代名臣文豪,诸生布衣,接踵到访,齐声赞美郑氏三儒开莆来学功业及高洁品德。
  宋进士蔡高《南山三先生祠》,宋哲人朱熹《题南湖书堂》诗(见前文),高度赞扬郑露三先生开莆来学的伟大功业及其深远影响。明翰林黄仲昭诗云:“巍巍书堂,南湖之峰。讲学偶道,以启吾邦。”(《南湖三先生书堂赞》)名臣郑岳赞云:“湔涤陋习变儒风,邑小曹滕俗邹鲁。云谁奋振为之先?南湖诸老抱遗编。结庐弦诵南山下,陶冶欧林诸名贤。流风遗泽讵云斩,玉树芝兴多异产。”(《南湖乔木图诗》)清名臣林麟焻云:“儒服推开先,弦诵遍乡土。十室九书堂,锵锵习雅舞。遂令经术盛,衣冠相接武。”(《南湖郑三先生祠》)陈池养诗云:“凤凰山下海潮生,不辄弦歌弟与兄。咸知砥砺成邹鲁,渐觉联翩肇宋明。造士今来贤太守,犹听两岸读书声。”(《郑南湖书堂》)无不齐声赞颂郑氏三儒倡学的历史功绩。
  值得注意的是,明名臣、兴化府太守岳正《南山》诗:“衣冠一代名不虚,山斗千年人仰止。白云满地乔松阴,上方钟磬山沉沉。斯文元气岂磨灭,尚有书香留至今。”所云“斯文元气”不灭与“书香”长留,令人回味。而探花出身的明国子监祭酒、邑人李仁杰的同题诗,更是全面评价三公倡学的开创意义,指出其对莆田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诗曰:
  郡城南去凤凰岗,紫翠深中结百堂。
  万卷遗书充栋积,三公倡学破天荒。
  莆人从此文方盛,道脉传来派益长。
  纵使桑田能变海,湖山千古色苍苍。
  笔者吟诵这些诗歌,不免陷于深思。历代诗人贤士,人不分高官平民,地不论本邑他乡,何以众口一辞,由衷赞美郑氏三儒,奉之为莆学“泰斗”、莆史“豪杰”?究其因,实乃出于对儒学的敬畏与信仰,学而不厌,时而习之。薪火相传,使之元气不灭,文脉不断。这正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陶冶积淀,凝结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柱石。
  笔者读史看到,中国历史上,异族政治集团几度策马南侵,颠覆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汉族皇朝,却终不能摧毁优秀的汉族传统文化,反而不无例外地被儒家文化所征服。
  在莆田,状元出身的南宋丞相,邑人陈文龙,临危受命,坚持抗元斗争。他在元兵长驱南下之际,泰山压顶不弯腰,气势如虹,坚守兴化孤城。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撕碎元军元帅唆都的诱降书,慨然答曰:“我平生读书,但识《孟子》‘効死勿去’句,《左传》‘有殒无二’句,如此而已。”掷地有声,表达对宋朝忠贞不二,有死无归的民族气节。城破被俘后,又蔑视金朝丞相董文炳的凌逼与劝降,大义凛然手指心腹曰:“此皆节义文章,汝曹可相逼耶?”押往杭州时,一路绝食抗争,在拜谒岳王庙后,一恸而绝,年仅四十六。一代天骄陈文龙,用儒家的节义谱写其壮烈的人生。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赞颂陈文龙“一代忠贞垂史传”,与文天祥“隆名并峙”。
  当文献名邦兴化府城被元兵血洗,儒学被摧毁,秀才被残杀,典籍被焚灭,惨遭一场大劫难后,历经近百年的恢复,再续文脉,至明代重启科甲鼎盛、人材辈出的儒业繁荣局面。不但应验了岳太守“斯文元气岂磨灭,尚有书香留至今”的睿智预言,亦见证了李祭酒“纵使桑田能变海,湖山千古色苍苍”的文化自信。我们不但由此品味历代诗人,赞颂南湖三圣诗篇所蕴含的意境,同时亦从莆田的历史中,领会当今高调推扬“文化自信”的深意。
  三曰题咏抒志。
  灵岩诗苑中,官员的诗作引人注目。他们或已退居林下,物外禅心,或职余偷闲,解烦涤襟。这些曾经仕途风波历练,早已阅尽过眼春华,练就一颗舒卷自如的平常心。在登临观光时,或招友聚会上,清歌杂嘲, 醉笔题诗,流露其深怀的忠诚报主、忧国忧民之初心。
  明洪武中兴化知府、苏州籍徐济,《游凤凰山广化寺》诗云:
  南山佳气郁葱葱,客里观山意万重。
  池影半含萧寺塔,谷声遥应讲堂钟。
  荔枝未熟红犹浅,榕叶初齐绿正浓。
  莫讶此行无兴味,要将饥饱问耕农。
  尽管南山佳气苍郁,塔影钟声,荔红榕绿,令人心旷情怡,然而太守此行的“兴味”,却是“要将饥饱问耕农”。史志谓徐济“望之宽厚长者,莅官勤慎公清,视编民如子”。此诗正是他关怀民众饥饱冷暖心怀的真实写照,无愧于“父母官”的称号。
  无独有偶。大约七十年后,明成化间兴化太守岳正,于重阳节招友登临南山,诗云:
  南来作牧近三秋,碌碌何曾展一筹?
  不是满篓禾稻熟,敢因佳节出城游?(《丁亥岁登高》)看,只是在“满篓禾稻熟”的丰年季节,才敢因佳节出城一游,显露了士族精英们的忧民情怀。
  君知否,这位岳太守可是吾莆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是岳飞第十世孙,曾是朝廷值阁重臣,顺天府漷县(今北京通州)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探花,擢文渊阁大学士。他遇事敢于直言,因宦官乱政而被贬谪兴化府。然他并不失意丧志,而是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三年任上,建涵江书院、孔庙,开小西湖,浚白埕港,驾新度、江口桥,并积谷数万石充实郡仓,使之荒灾有备。不遗余力地为民办事,民间有“三年知府九座桥”的口碑。史志亦谓“诸所兴作,皆造福邦人”,“去任未已,滨于贫困”。可见不但是位才华横溢、敢于担当的贤能之才,而且是个清正廉洁的清官。只因在兴作过程中,触犯势家豪绅的利益而横遭毁谤,壮志未酬,慨然致仕去任。当年重阳登高,遂有“驽才又竭一年多,里巷犹烦传谤歌”之叹。当年重阳节应邀登高的“三朝元老”郑纪,次岳守韵抚慰云:“南山纵有催诗物,北阙难消报主心。”赞扬其报国安民的赤诚之心。
  邑人史家周瑛《兴化府志》为其立传并论曰:“(岳)正之莅官,凡所听断,两造具备,是非立决,请托不行;凡所兴作,支给用度,皆出自手,而嫌疑弗恤(不顾),故一时谤讟(谤毁)纷起。虽有一二持公论之士为之辨析,卒莫能胜。及其去任,莆预备仓积谷数万石,凶荒有备,民始德之。去任未几,家计萧然,濒于贫困,人始服其居官有清操云。”历史为镜,民心是秤。兴化郡民念岳太守造湖治灾之功,在湖畔修建祠堂,名曰“岳公祠”,尊他为“福德正神”予以奉祭,敬悬“名德殊勋”之匾,给予很高的评价。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建晋江人,明南京户部侍郎何乔远莅游南山广化寺。旧地重游,不禁诗兴大发,而有《南山四首》之作。其一忆及三十年前来游时,见长廊有万历间兴化知府、丰城人范梅题壁诗,诗中“吾民多少未炊烟”句,藴含着轸民之意,引起共鸣,而铭刻在心。不意此次重游,时过境迁,溪声阁压在溪上,溪已不可见。长廊所挂的范守题诗,亦无踪影,探问守山僧,亦不知去向,遂有“三十年前忆此游,溪声虢虢俯楹流。非徒改阁观殊状,贤守题诗不可求”之诗,为贤守题诗的丢失而不胜慨叹。真可谓“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矣。
  这些贤臣的爱民诗,无疑是南山诗苑中浸润人文精神的佳篇。诗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精神,作为儒学的精髓之一,在吾莆历代数以千计的贤仁志士身上,各有个性化的表现。明史家黄仲昭云:“宋三百年间,元夫巨人,相继而出。为宰辅,则相业光明,宗社嘉赖;为谏官,则论议忠谠,夷夏知名。或侍经筵,则尽啓沃之职;或司民社,则効抚字之劳。临大节,则蹈鼎镬而不顾;决大议,则触权奸而不恤。有倡关洛之学,而丕变士风者;有绍考亭之绪,而深入理奥者。虽所遭不同,所就亦异,而其纯正笃实之学,崇伟光大之行,皆卓乎其不可及也。当时称吾莆之盛,有曰‘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其谓是欤?”至明代百有余年以来,“位六卿、列禁从、长藩臬者,接踵而起,人才之盛,盖几于宋矣。而凡中外臣工,有以清修端谨、奇伟磊落名天下者,往往多莆人也。”(《兴化府郷贡进士题名记》)莆史表明,宋、明莆阳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正是发轫于南湖三先生所开创的儒业,历经薪火相传,坚韧地维系莆田的文脉,犹如南山松柏,凌霜不凋;木兰溪水,源源不绝。
  在广化寺的诗苑中,不乏僧迦之作。宋李俊甫《莆阳比亊》“禅林高僧”条载,唐代莆阳禅林着名的高僧中,就有“灵岩诗僧义彧”。〔宋〕普济《五灯会元》载,龟洋无了禅师将示化,乃述偈曰:
  八十年来辨西东,如今不要白头翁。
  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
  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
  偈毕,俨然告寂。这是现在所见最早的灵岩寺僧的诗作。
  明代广化寺诗僧,见诸记载的有释超哲(字笑峰)、粲和尚、佺修(字二胜)等,皆有诗传世。何乔远称“璨公善为诗”(《赠南寺诸上人》)。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谓“二胜工书画,为名流所推重。”惜仅一律《答余季芦见访原韵》遗世。诗曰:“冥心直欲与天游,忍赋霜寒十二洲。欲老芙蓉多惨淡,未归鸿雁有离忧。话深长梦时难晓,吟到无声意已秋。人物江南劳问讯,不堪风雅付东流。”二胜与邑人、南明右副都御史余飏(余季芦)皆为晚明诗坛名家,且同怀“反清复明”之志,而成为知交。“话深长梦时难晓”,道出他们的爱国心声。
  笔者在搜览广化寺历代诗文的过程中,发现其数量之多居全莆各景区首位。可谓名家咸集、名篇荟萃,雄视古代莆田诗坛。他们以诗的激情与语言,赞咏广化寺的发展史,为广化寺注入了鲜明而浓郁的文化内涵,铸就广化寺历史文化的一大支柱。同时亦谱写一曲动人的莆田文化史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