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广化寺:佛教文化中心(中)
【发布日期:2018-03-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千年古刹广化寺,以其秀美的环境,恢宏的殿堂,与深厚的文化,成为广大游人心仪的游览胜地。笔者亦常徜徉流连其中,潜心探寻品味其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各殿堂供奉的各种佛像,是佛寺内饰的核心任务。其数量多达几百种,无不精心设计制作。天王殿笑容满面的弥勒佛,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大雄宝殿趺坐的三世教主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端坐的代表佛教教义悲、智、行的坐莲观音、骑狮文殊、坐象普贤三士像,及列坐佛陀大弟子十八罗汉;文殊阁雍容华贵的文殊菩萨,观音阁娴静秀媚的观音佛;罗汉堂五百尊罗汉,济济一堂,神态举止,栩栩如生,等等。无不通过雕塑的艺术手段,制出流金溢彩、形神兼备的佛像。既是宣扬佛法的化身,同时亦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予人精神上的寄托与艺术上的享受。 释迦文佛塔是广化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寺院中最精美的建筑物。凝重的五级八角形楼阁式塔身,配以高扬飘举的飞檐,高耸云表,显得古朴端庄而秀美,呈现“苍松翠柏参雄塔”的诗情画意。塔檐仿瓦雕刻,塔身约有千幅雕刻精美图案,金刚罗汉、菩萨力士、双头羽人、海水卷云、飞天、朱雀花卉等浮雕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人物浮雕线条疏密有致,刚柔相济,神态毕肖,栩栩如生。展示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三摩地前方的日光、月光菩萨塔,上部四向各有一尊洞窟坐佛,最上端为菩萨头像。中间七层圆柱相连,四角有山花蕉叶饰刻,雕刻精美。佛肠坑北侧水池有一尊白石雕观音立像,华美精致,优雅飘逸。 广化寺建筑还使用大量的书法、匾额、楹联等形式加以装饰。其文辞蕴含禅意,又有莆田风味。匾额、楹联多由名人名家题书,书艺高雅,意境深远,提高了建筑物的文化品位。 山门照壁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端庄遒劲,由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题书,宣示广化寺的立寺宗旨。照壁背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则仿弘一法师书法镌刻。大雄宝殿正门“万德庄严”匾额,为赵朴初书。天王殿正门两侧窗额“丛林带翠”、“道岸浮舟”,皆张琴所题。两侧壁上又镌有其楷、草、篆、隶四体书法的明人题寺诗文。观音阁正门匾额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手书,“法堂”由民国着名书法家、浙江永嘉人马公愚书。东西序的殿堂楼阁均有名人题额。东门“凤峤松涛”为张琴书,“云水乡”为明天启吏部郎中郑凤来书,“烟霞窟”为清着名御史江春霖书。 楹联是广化寺建筑文化的一大奇观,凡殿堂楼阁楹柱无处不有。它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体,内容丰富,款式多样,既为寺建筑物装饰增色,亦增添几分文化气味。大雄宝殿阶前石柱对联“广大无穷天接法界,化神莫测佛亦圣人”“广布慈云十方遍被,化如时雨万物资生”,宣示广化寺的宗旨;大堂石柱“广开不二门,夙号灵岩,洊赐玉泉音承北阙;化普大千界,重新法宇,辉煌金碧镇南山”、“凤峤峙城南,柏翠松苍,为兴郡无双圣地;龙章来阙北,宗宏教演,示莆阳第一丛林”,赞颂广化的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天王殿弥勒菩萨联“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收尽乾坤”,道出佛教宽容心怀。 他如法堂的“广度众生闻妙法,化宏四众集华堂”,罗汉堂的“开发众生智慧海,得见如来清净身”,钟楼的“午夜一声惊醒大梦,楞严两问直指真心”,等等,无不切合殿堂功用,艺术地宣扬佛法,令人回味。张琴撰书的普门庵柱联“塔与山争峻;佛随人结缘”、“是处湖山成佛国;当年科甲起人文”,称颂它的的寺风寺貌,及其文化结缘的历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据陈瞻岵《广化寺文献汇集》,广化寺的各款楹联多达70余付,无不辞工旨远,意表佛法,言及地气,极具特色。为建筑物增色,提高了文化品质。游人不但从中了解佛国的风情,又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
——文物宝库
广化寺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后世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屡遭劫难,不但原生古刹佛宇化成灰烬,不少珍贵文物亦毁坏弃失。清邑人宋际春《绿天偶笔》云:“南山广化禅寺匾,唐柳诚悬(柳公权字)所书,近世才失之。”有诗叹之:“南山雄观记唐余,百二精蓝大半虚。剩有欧坟供吊古,山门竟失柳家书。”邑人史家张琴谓之“吊古情深”,并跋云:“考闽中金石,唐以丄者绝少。闽人刻碑,多用花冈岩,百年之后,风雨剥蚀,伧父(村夫,粗鄙之夫)不知爱护,多洗为石材。南山古刹,以其附郭名胜,时有兴修,尚存旧名;空寂寺,则并遗址而亡之矣。道左碑坊,近日时迁仆毁。物莫寿于金石,岂其然哉?为之太息!”唐御史黄滔读书处、宋进士州试地的古刹普门庵遗迹,亦不幸被当代“伧父”们铲平。 历史总要给人留下一些令人剜心之痛。不幸中之幸的是,在广化寺的土地上,仍有唐宋遗迹顽强生存。遗存虽少,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唐进士、泉州晋江人欧阳詹,有“闽学鼻祖”“闽文宗”之誉。因其尝在莆田灵岩寺读书而归葬于南山,其坟墓至今完好,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黄滔读书处,清末重建的普门庵遗址虽被铲平,寺匾“普门古刹”与张琴题联的堂柱尚存。 张琴《广化寺志·金石》载,唐黄滔南山灵岩寺残碑,石高二尺二寸,广一尺三寸二分,十一行,行十六字。通体完好,无断裂痕。为莆田文化开化史、广化寺开创史的珍贵证物。残碑在清光绪初犹存,莆庠司训梁伯思尝联手同人推拓复诗纪其事。搨本后为光绪帝画师、邑人刘尚文所得,今皆亡失。南宋建造的东塔——释迦文佛塔,是广化寺的镇物,亦为文物之瑰宝。它展示了宋代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佛塔的人物浮雕、古人题刻字和墨书,是研究宋代建筑、绘画、石刻艺术和佛教密宗传播的珍贵实物文献。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前有一对石幢经,宋治平二年(1065)建,八角形多层,图案雕刻精致。幢上刻《佛顶陀罗尼石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莆田方言语音的珍贵文物。“二十四诸天”之石雕卧狮,一为宋文物。 位于天王殿西侧的湖山书院(南山书院),系后人为纪念郑氏兄弟“开莆来学”功德的祠堂。历代有重修,今保存清代木构建筑原构。有“南山樾荫”、“倡学闽南”两祠匾石刻。“南山樾荫”为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上款“宝佑四年为南湖郑先生书”,下款“后学文天祥”。樾荫,树木成荫,喻荫庇,高度评价郑氏兄弟南山倡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张琴《广化寺志·金石》载:“宝佑四年(1256)文山(文天祥)登第。是科莆进士一十九人,郑与言与焉。莆志载:“与言,郑伯玉玄孙,为南湖先生后人。是必南山修祠,与言以同年求书祠匾也。”湖山书院正门有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书“报本祠”石额,亦属文物珍品。 文天祥为南山郑先生祠书匾“南山樾荫”, 此匾现存三清殿后院广化寺金石文物中,清黄担《南山灵岩寺二胜和尚宝塔志铭》、清镇守福建兴泉等处总兵王万祥《重建南山灵岩广化禅寺记》两块碑记,是研究明清时期广化寺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大雄宝殿右侧廊庑悬挂的木鱼梆,为明清文物。 清福建兴泉总兵王万祥《重建南山灵岩广化禅寺记》碑南山广化寺周边的岭头溪谷,散布不少摩崖石刻。锦亭路左摩香石,有闽签亊张公述《元闽越心铭》;后岭道左有明周瑛“天马南麓”、“大夫坑”题刻;寺东佛肠坑有宋进士林宽夫“南山诗刻”;寺西南溪明尚书林尧俞南溪草堂遗址,有文震孟篆书“南溪”、张瑞图“昔有亭”,“浣花”“瀹沄”摩崖石刻,及清俞荔草堂“迂溪”题刻等。上述碑记石刻,是承载灵岩广化寺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现今广化寺寺院虽为现代重建,仍继承古代建筑的格局和文化风貌,不乏古代历代各类文化遗存。广化寺正是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颇丰的文物遗存,于一九八六年公布为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佛经典藏。
广化寺对佛教典籍的收藏由来已久。据黄滔《寺碑铭》,唐昭宗天佑二年(905)春二月,闽王审知雅隆净土,论及灵岩之灵胜,缮经五千卷于兹华创藏而藏。这是广化寺藏经的最早记载。张琴《灵岩广化寺志》载,后来成为广化寺下院的法海寺,宋祥符八年(l015),宋真宗赐《传灯》(即宋沙门道原《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天圣十年(1032),宋仁宗赐《大藏经》名等御书三轴。可惜毁于元至正间兵火中。元延佑三年(1316),福建平章政亊亦黑迷失,选定广化寺等大寺,各施中统钞一百锭,年收众钞,轮月看三乘敎一藏。张琴《广化寺志》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僧真一、法果等募修藏经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化寺僧善和,拟往北京请《藏经》,道出厦门,在寓圆寂。宣统元年(1909),僧本如继续往京,由京官江春霖等呈顺天府尹提奏,颁给《藏经》共三藏七千余卷。遂由寺僧本利、通怡赴南洋募建藏经楼以藏,付僧本如经理。于民国十二年(1923),在法堂上加建藏经阁,三年落成。高僧弘一法师亲书匾额“藏经阁”。 广化寺藏经阁珍藏的《贝叶经》残册藏经阁除御颁《龙藏》1669部共7000余卷外,还藏有一部珍贵的《贝叶经》,及《日本大正藏》等佛教典籍。惜于上世纪“文革”中尽付刼灰,至八十年代广化寺重建后始渐恢复。偶然存世的一册《贝叶经》亦幸归阁主。阁藏日益增加,典籍不断丰富、完备。现藏有中外历代不同版本的大藏经,诸如《乾隆大藏经》(龙藏)《高丽大藏经》《新修大藏经》《万字续藏经》《佛教大藏经》《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敦煌宝藏》等佛教典籍,《华严经》《金刚经》《楞严经》《净宗经》论类、《四库全书释教部》《佛学辞典》等佛教名着,以及近现代高僧大德的佛学着作,藏书逾二万余种,是广化寺佛教中心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
感恩母爱 温馨相伴 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举办母亲节亲子活动
音乐盛宴 燃爆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