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饭罐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1-08-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我的学生时代实际是饭罐时代。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一直住校,三餐都是学校厨房大蒸笼的炊饭,用的是陶瓷饭罐之类的炊具。
   我从记忆中搜寻饭罐的痕迹。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家面临暂时困难,乡下人过着“瓜菜代”的日子。我用的是黑瓷饭罐,黑瓷饭罐里未必是干饭,米少水多不就是稀饭吗?我那个粗糙的毫无光泽的黑褐色饭罐,是卖柴赚下来的五毛钱搞定的。圆柱形的饭罐,拴着两条自己搓成的白麻绳子,扎成“+”字状。罐里一把大米,一把地瓜米,有时添些切碎的包菜叶。若有地瓜,洗净后就套在饭罐盖上。
    也有几个白瓷饭罐,算是引人注目的上档次炊具,小巧玲珑,栓条白色的穿斗笠用的扁带子,让人羡慕不已。又大又粗的黑瓷饭罐与之相比,显然自认弗如。不过,白瓷罐总是担心被黑瓷罐挤扁了碰坏了。当年,饭罐的品种几乎等同,寄宿的同学常常提错了,盖子打开了才知道不是自己的,喊着“哎呀,我的饭哪有这么浓呢?”饭罐提错了咋办?赔礼道歉就是了,总不能把肚子里的东西抠出来。那时,为了易于辨认,我们往往挂个签牌,写上自己的名字。学校只有厨房没有膳厅,教室就是膳厅,或者呆在自己的宿舍里用餐,小木箱就是餐桌。有时,家里带来的咸菜、干萝卜发霉了,甚至腐烂了还舍不得倒掉。我们常常在罐里加上盐巴,“无油无糟”也吃得津津有味,换换口味,喜上眉梢。学校里,丢饭罐的事时有发生,生管老师也无可奈何。
    学校厨房和教室一样大,大锅台上是一层又一层的抽屉式的蒸笼。蒸笼是有编号的,听说搁在顶层的饭罐容易熟,大家都往顶层挤,但你迟下炊总不能排挤别人的。饭罐的故事多又多,饭罐的苦辣酸甜我们全都尝够了。
    后来,进了师范学校,集中在大膳厅里吃“公菜”,我们把常上桌的海带称为“钢板”,把空心菜称为“无缝钢管”,于是就在学生中流行着“吃饭罐,配无缝钢管和钢板”的顺口溜。饭罐是清一色的白瓷罐,有“仙游师范”之字样,也有编码,食堂的秩序好多啦。可是好景不长,我们刚刚享受一年的粮食供应,次年就把户口转回乡下了。当然,饭罐照常使用,每个月给我们发米钱,久而久之,大家就把分发米钱戏称为“分美人了”。如此这般,饭罐里的米饭仍有浓稀之别。那时候大米凭证供应,没有“黑市”米。一次,外母不甘不愿给了我一斤半大米和五斤地瓜,算是两个星期的在校口粮。而这些米钱,常常用去买些学习用品,或者学校需要交付的某些经费。有个同学是度尾人,带来了家里的农产品槟榔芋头,打开盖子,香喷喷的,馋得大家直流口水。
    还有一次,我的饭罐不见了?四处寻找无着落,饿坏了我,急坏了伙夫。他们帮我一起找呀找呀找,还是找不到,炊具里又有好多还没人领去的饭罐,究竟是谁搞错了不知道。我只好用牙杯代替饭罐,这样持续了几天。周末,我的饭罐突然又出现了,盖子上还夹着张纸条:“对不起,我不小心拿错了,待我吃了几口后才发现,于是干脆吃到底,错到底。又无勇气当场认错,后来……。今天,我赔了差不多两倍的大米以示赔礼道歉!”不敢署名,有个令人沉思的省略号和颇带歉意的感叹号。赔的饭量,真的是我平时的两倍,我于是尝到了一次饱肚的欢乐。以后,炊具里出现了饭盒,称之为“铝盒”,也用带子“+”字形大绑起来,洁白明亮,吸人眼球。饭盒高档,饭盒里的食物肯定非同一般,什么猪脚啦羊肉啦排骨啦,有香味也有药味。我们望尘莫及,不敢想入非非,只能远而避之。
    走上了工作岗位,告别了学生时代,告别了饭罐时代,也告别了贫穷的“瓜菜代”。学生时代,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如今回味起来不知是何滋味。“少年不知愁滋味”,毕竟指的是少年。我曾陪同着有关人员到部分学校专项督查食堂设施和食品卫生安全,现在的学校食堂可接近街道上的饭馆餐厅,让你任选饱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