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当后台的日子
【发布日期:2011-12-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我曾在戏班里当过后台,不很专业,但比《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略胜一筹,回忆起来颇有滋味。
    看来,有一技之长的人,尽管不怎么“长”,用处还是有的。小时候,好奇心驱使,我经常玩弄些胡琴笛子之类的民间乐器。报考师范学校时派上用场了。面试时全是陌生脸孔,无一熟人,什么“后台”浑然不知,自我展示爱好特长,面试的老师当场表示接收。
    毕业后,我在沿海一所小学工作。所在大队正组建一班戏,当时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除了导演和舞台设计是专业剧团出身的,基本上是“老三届”的人马。那时候能参加宣传队,是很体面的,似乎没有看“后台”走后门。组建后台时,大队干部把眼睛盯在我身上,要我去后台凑热闹,课就让别人上了。那时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有权调整老师。我想,跟着宣传队下乡吹拉弹唱,鼓乐喧天,不用上课,还挣得一口饭吃,无须交餐票,但没有别的补贴。
    宣传队排练的是现代剧。开始是《红灯记》、《沙家浜》,唱腔全是改编的莆仙曲。起先在队里试演,接着就被邀请到外大队演出,后来竟被公社选为庆祝重大节日的压台戏。当时年轻气盛,我觉得不教书不批改作业,整天跟在后台转,挺有意思的。此后又排演《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奇袭白虎团》和《收租院》之类的剧目,舞台缺少幻灯,没有音响,可也演得有声有色,观众人山人海。宣传队过着“江湖式”的日子,到郊尾去演出,到游洋山区去演出,还把“戏担”挑到外县去。
    一次,我们被邀请到惠安南埔去,接连演了3天,大概是村里的乡俗节庆,由一户 “走南洋”的出资,热热闹闹的。我们听不懂闽南话,可当地群众听得懂莆仙话,台下观众黑压压的,个个兴高采烈,人人眉飞色舞。
    我们的后台,含打击乐在内只有五、六人。我是拉胡的,有时也帮吹笛子的忙。后台也得排练,有时单独排练,乐器要跟锣鼓搭配得当,更多的是配合前台一起排练。我的眼睛盯着曲谱,还要看着前台的动作,还要听“鼓头”的指挥。我注意处理好和其他乐器的关系,别以为自己识谱能力强而不管速度,一直“超前”。要处理好后台与前台、角色与角色、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关系,任何脱节都会影响效果。当了许久后台,体会到团体精神及其作用,对指导自己的其他工作大有裨益。一台戏,前台后台都重要,前台要吸引观众的视觉感官,后台要调动观众的听觉感官。只有把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全都调动起来了,这台戏的演出才能达到娱乐观众、教育观众的目的。
    我在宣传队当后台的日子并不长,留下来的记忆却是长久的,不少剧目中的主角唱腔至今还在脑海里回响。只是当年在后台那么长时间,却不晓得“后台”还有层喻意。步入老年,对莆仙戏曲的爱好不减。县城附近小区,常有戏班演出,锣鼓声一响,我就跑去瞧一瞧,听一听。我观赏的主要是后台。现在后台“现代化”多了,音响设备齐全,舞台设计新颖,后台还添加了扬琴、电子琴之类的现代化乐器,有的后台还配上了大提琴,“中西合璧”,低音部更加清晰洪亮。有了现代化录音设备,有的演出甚至节约了后台人马,整个剧团小班人马,轻装上阵,就像当年的文艺轻骑队。
    有个晚上去南桥散步,听到锣鼓声,以为又在搭台演戏。走近一看,屏幕高挂,是电影,放映的是莆仙戏古装剧,观众不少,前台后台全都省略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