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木器皿上的记号
【发布日期:2012-06-24】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我刚从学校回来,还没进家门,邻居刘大叔就找上门来了。他急匆匆说:“哎啊,你回来得正好。”我搁下书包和米袋,问:“什么事这么急呢?”刘大叔说:“我家那个木脸盆被小子摔坏了,板块儿都乱了,帮我整理一下,我自己重新箍好。”我听了,舒缓了一口气:“我还以为是什么要紧事?来,马上搬来。”刘大叔即刻回家搬了,圆木板的桶底上,堆放着一捆木瓣儿,两个捆紧木盆的竹篾圈儿还完好无损。
    刘大叔曾经请来个木匠师傅,用自家的杉木原料加工了个碗橱,剩下的木料就加工了个木脸盆,盆底直径顶多32厘米。村里人的家用器皿,大多是木制的,通常都用杉木加工。杉木质轻,经久耐用,具有一定的防水防火功能。这些木器皿大多呈圆柱形,小的如水缸里舀水的手勺,大的如打场用的谷桶,台柱式的。这些木制器皿,请人加工后,左邻右舍总要我给做个记号。什么记号呢?一是在相邻的两块板块骑缝处,用毛笔依次写上大写数字:一二三四五……损坏了便于重新组合;有的写上成语或诗句,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或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之类的吉祥话。二是在盆(桶)底写上主人的姓名或制作时间。你别小看山里人,他们识字不多,却懂得木桶文化。刘大叔的这个小木盆,正是我写的,从“壹”开始写到“拾壹”为止。“拾壹”怎么写呢?乡下人的通俗写法是:“拾”字右旁的“合”字写得短些,下面添上个小写的汉字“一”。显然,这种写法不符合汉字规范,但是乡下人自己看懂,应用盛行。刘大叔的那个木盆底,里面用红漆涂了个大圆圈,酷似日本的膏药旗;底面写上“讲究卫生”4个字;最后写上制作时间“1960年3月26日”。显然,村子里的识字人不止我一个,但毛笔字勉强“出众”者却寥寥无几。我经常替人家写春联,算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刘大叔加工的木脸盆,做个记号后还要一遍又一遍地涂上桐油,既能永久保留字迹,又能经久耐用。若干年后,原本捆紧木器皿时用的是竹篦,就渐渐改用铁箍了。这铁箍有的是粗铁线焊接的,有的则是细铁线扎成的。
    原本凌乱的板块整理并不难。如“壹”字被掰成了两半,找出来拼凑就是了,又如左右结构的“伍”字,把单人旁和“五”字找一找合起来。我帮着刘大叔扶竹蓖,把板块靠紧,尔后让他自己去箍紧。此类木器皿,编个记号,修理时不会乱套。刘大叔感慨地说:“读书人的知识就是用在这里。我们生在旧社会,哪里有钱上学,真是净眼瞎呢!”大叔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我……
    这是50多年前的事,写在日记本里,记在脑子里。我们的祖先就是厉害,汉字颇有意思,数字大写,以防涂改。大凡重要数据,通常都用大写。人民币上的数字不全是大写的吗?
    如今,家用器皿基本塑料化了,或是铝制品,木制器皿渐而退出历史舞台。搬迁县城居住30多年了,近日为查找些旧时的资料回老家,堆放在角落里的木脸盆、洗脚桶、吊桶、水桶、戽桶、饭桶、豆浆桶……,这些木制器皿尘封多久,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把它们给包围了。我用芒扫轻轻一拂,显露出来的是器皿上的记号。这些器皿家具,存之无用,丢之可惜,但也不再去管它了。
    “饭桶”一词有人滥用。其实,真正的“炊桶饭”,吃起来香喷喷的,和草包饭一样可口。木桶过时了,“木桶原理”还在广泛使用,这是题外话。今后,给下辈人讲解“木桶原理”,恐怕还得画图演示才让人易于接受呢。
    看到纸币上的“壹、贰、伍、拾”字样,想起了旧时乡下木器皿上的记号。那记号,不也表示着一种文化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