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家乡的咸菜香”
【发布日期:2012-07-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闻功】
    这是去年暑期的事了,因我的小孩在祖国西北打工,故我和老伴特地前往探亲。由于长途火车硬座跋涉,加之暑气居高不下,老伴对车上所供饭菜已欠食欲,而对从家乡携带的兴化米粉加咸菜却情有独钟。虽然只是几片米粉丝冲着白开水,外加一点咸菜,上下稍为翻翻搅拌几下,她却吃得津津有味,似是绝美佳肴,一日三餐,食之不厌。
    我责怪地问:“那新鲜的面条、米饭、鱼肉片,你不吃,却偏嗜好那似发霉的咸菜,是何理”?
    “麻油韭菜,各有所爱”。她深有感触地说:“还是家乡的咸菜香,吃得合口味,胃肠舒适嘛!”
    “家乡的咸菜香”,这乡土情愫、乡情悠悠,情不自禁勾起我对半个多世纪前乡土咸菜的回想。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解放之初,我从“界外底”考进莆田一中念初中,每次回家取口粮来城,母亲都少不了要给我带点咸菜、咸豆腐之类的佐餐配料。其时我的同窗学友谢天仁等也是每学期少不了要带着这类咸菜、咸螺等便宜配料。由此也可看出沿海“家贫子读书”的一种风气之浓。
    那时县城到沿海没公路,每次来回140多华里,全是打开自己的两只脚,我们把家乡主粮地瓜或地瓜干挑到北高后洋埠头,请沟船托运至岳公,而人即从小道步行到岳公,刚好沟船到达可接担进城。此乃当年我们埭头、东峤、平海等一带莘莘学子,往返进城求学的惯例。通常是几位学友相约,一路同行,路上年轻人一起谈天说地,或商讨课业,不亦乐乎,甚至连脚都走起泡了也不觉得累。这是时下学子乘车往返城乡所难以理喻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母亲加工咸菜的场面,那时母亲把自己栽种的芥菜之类从田间收割回来,先切成细段,尔后铺在竹苈或簸箕上,晒它数日,直至半干,接着加入适量海盐,即动手操作,一遍又一遍反复揉呀、搓呀、翻呀、挤呀、挫呀、压呀,操作虽为简易,但亦富有乡土诗情画意。有时我和弟妹刚好放假或请假回家,母亲就教我们把脚洗干净,然后双脚站在咸菜半制品上,用力又踩又翻,直至均匀。加工程序完毕,就把它装进瓶子或瓦罐小缸,上面添点盐再加盖。经一段时间发酵,有时渗出咸菜水较多,上面还会浮出一重白色霉层。这霉层虽难看,但并非霉烂,是正常的霉菌。其中经精心制作的菜就成了富有乡土特色的咸菜。
    当年母亲制作咸“菜蒲”的环节,至今也历历在目,即把白萝卜收成回家,像刨地瓜片一样,刨成一片片,放在竹苈或簸箕上,晒成半干,然后加上盐巴,双手就像洗衣一般,对萝卜片进行不厌其烦的操擦、搓、翻、揉、压,让盐份透入萝卜片内心,再装进缸或瓶罐加盖,隔一段时日,这自制的“菜蒲”就可食用了。
    记得当年有一次,我受冷感冒了,母亲就用这“菜蒲”煮米粉汤,让我趁热服下,说这是家乡村民治感冒的灵丹妙药呢!当时我吃下一碗热气腾腾的“菜蒲”米粉汤,紧接蒙头进被窝睡一场,让其发汗、大汗淋淋。果然感冒就烟消云散了。
    和众多乡亲一样,这加工咸菜类技艺在老家也是薪火相传的。我的母亲在世时,我的老伴就从其手里接过这接力棒,所以她“农转非”随我进城后,也时有自己动手加工一点咸菜、咸蛋、咸黄梅之类,以备自用。
    但由于时代发展,时过境迁、生活环境改变、水涨船高,我对老伴自制咸菜这传统门道却逐渐淡然,渐渐反而觉得其守旧落后不卫生,甚而顿生反感之心。
    现在老伴倾“还是家乡的咸菜香”之叹,敲在我心上,启我心扉,让我身处在长龙似的列车里,面对着车窗外一望无际被抛往车后的滚滚原野,仿佛重温历史、浮想联翩,产生着一阵阵乡土气息的芳香共鸣……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