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择校,一场不见销烟的“战争”
【发布日期:2011-07-26】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如果划片入学,孩子就进不了好学校,小学是起跑线,无论花多少钱我也得把他弄进重点小学。”
    “你孩子上线了吗?上莆一中有门路吗?”
    “孩子中考成绩和莆二中录取线只差一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进?”
    “哪位大鱼能把我孩子弄进XX小学,价格好商量?”
    “孩子平时成绩一直很好,可这次参加X校的‘小升初’选拔却落榜了,理由是没有三好学生的奖状,杯具。”                 ……
    7月15日,记者在我市一知名论坛看到,一则关于孩子升学的问题成了众多家长们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升学难题困扰了不少家长。和往年一样,每年的6、7月都是各类各级学校的招生旺季,采访中记者发现,“幼升小”、“小升初”及“初升高”暗战激烈程度不比高考差,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成了这个夏天家长们最迫切的希望。

 

NO.1
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今年莆一中的录取线还是最高,统招分就要406分,择校分要399分,本来孩子成绩不错,对考上莆一中很有信心,至少可上择校线,一志愿也只报了莆一中。可中考时因为生病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现在成绩离择校线还差一分,现在都不知道要怎么办,改志愿有没有可能?”7月14日,我市公布了2011年莆田市省一级达标高中录取控制线后,在银行上班的许建设愁眉不展,一直安心在等待中招切线的他完全坐不住了,一向成绩优异的孩子被拒名校大门之外,作为家长,他不得不开始考虑找人脉,拼关系,为孩子的前途一博。
    为了把侄儿从乡下中学转入城里学校,从5月份开始,在媒体上班的小陈就开始四处奔波,能找的人、能利用的关系都一一撒网活动,多年未联系但和此事有所搭边的朋友、同学也重新联络,两个月后,一位颇有能耐的学弟帮她解决了此事,小陈形容此次择校是“一场看不见销烟的战争,是一场人脉和金钱的大战。”
    7月18日,在某中学会议室等了一上午,虽然通过熟人约好了,但在乡下一所中学教书的吴老师还是没等到校长本人,原因是“校长太忙了,找的人太多了”。为了让“小升初”的孩子进入这所重点民办中学,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吴老师不得不入乡随俗开始找人托关系,为孩子的未来谋划。“作为老师,我原来不该有地域歧视,但事实就是,全市高质量的优质学校初中、高中都是屈指可数,想进的人比比皆是,为了考入高质量的高中,就得先进高质量的初中,为了孩子以后能考一所好的大学,孩子必须有个好的开头。”
    诸如类似的择校经历,从5月份开始就愈演愈烈,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影响着我们的神经。

 

NO.2
择校背后,拼人脉比经济

 

    按照规定,“幼升小”、“小升初”全部执行划片区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因此,家长想绝处缝生就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对策,这也导致每年的“升小、升初”的大战中,竞争都十分激烈,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可谓拼尽全力。中招择校虽也严格执行“三限”(即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规定对“战场局势”产生了微妙影响,但为了让孩子能进一所好学校,家长们抛金钱、撒人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校长们,也为协调个中利害关系而大伤脑筋。
    “今年一级达标校的择校费在2万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成绩达到该校的择校分,你的志愿也报得刚好,那花上规定的择校费一般就没问题了。但如果你的分数不够,或者你的分数够了现在想改志愿,那花的钱就远远不止这个数。而小升初虽然取消择校费,但想进理想的学校不花钱不找关系也是不可能的。”一位家长向记者分析说。
    据了解,因为“幼升小”、“小升初”择校费违反义务教育宗旨,早就被教育部门“叫停”,但捐资助学却是允许的,虽然规定不能把捐资与录取挂钩,但一些学校把择校费“易容”为捐资助学,就很难被叫停。不过,即便是腰缠万贯,出手阔绰,也未必得偿如愿。某民办中学校长说:“学校招生名额毕竟有限,而愿意掏钱的人往往比招生名额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得拼人脉,谁的关系更厚实,谁的孩子进好学校的可能就更大。
    如此折腾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一个家长坦言,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或初升高都严格按笔试成绩录取,不走后门不看关系,像高考那样电脑排序录取,择校风就不会这么激烈。但现在小升初取消考试,本意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但却给家长带来压力。“其实不是所有择校的孩子都是有钱人家的,很多只是工薪阶层的孩子,家长省吃俭用甚至和亲友凑钱,无非是想让孩子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而已。”

 

NO.3
择校鏖战,校方也走钢丝

 

    择校不仅是家长的事,也是学校的事。一般6月份,小学还没毕业,中考还没开始,一些民办初中和重点高中就开始为网罗人才开始“暗战”,到各县区各小学、初中寻找尖子生,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报自己的学校,对一些优秀学生,不但学杂费全免,还提供食宿便利和优厚的奖学金。更有甚者,一些中学不顾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老师暗自达成默契,建议要求学生只能填报规定的学校,引起很多家长的不满。如此的“争生”大战一方面在考验学校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在考验教育部门的管理能力。
    不仅如此,校长在择校面前也在走钢丝。“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每年的招生数自然也有限,但很多家长找关系下成本,拿着领导的‘条子’上门或领导一个交待电话,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有时报名人数是招生数的数倍,从学校的本意来讲,我们自然希望所招学生是凭能力和素质进来的。但有时也身不由已,只好削减一些优秀生,空一些名额应对‘条子生’,这是最让人头疼的。这么多领导,这么多关系,很难一碗水端平,得罪人是常事,但学校还是要考虑生源质量,太差的绝对不能要,这就要拒绝得巧妙。有笔试成绩好办一些,没笔试成绩那就得走‘钢丝’,实在没办法只能拖了。”一所中学校长坦言。
    据了解,每到6、7、8月招生高峰期,一些重点学校的校长就把手机设置转移到只有领导和同事、家人才知道的号码上,否则按他们的话说是“不用工作,只等着接电话和收条子了,领导的、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为了避免花太多的时间,一些校长不得不交待下属,只有经过他允许的人才能面见,否则一概婉拒,但这也不是办法,一些校长常常陷入人情关系网中无法自拔。

 

     
    编后:在今天,如果你的孩子足够优秀,那你在无形中已经挣了一大笔财富。一些优质中小学高额的择校费或人情费常常让很多家长力不从心,但它也成为家长都默认在孩子上学过程当中的潜规则。对于择校费,尽管上有禁令,但还是屡禁不止,政策也只能表面制约,却无法从根本杜绝。如果光从“望子成龙”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择校现象的泛滥,但也不完全同意教育市场供不应求的说法。相比15年前,我们优质教育资源不知增长了多少倍,而学龄人口则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教育资源应该越来越充足才是。有学者指出,择校现象主要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那就是“重点学校”,我们社会人为地用倾斜的方式打造了少数名牌学校,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然后诞生了和教育制度相违背的择校行为。
    而择校费和课业负担之间也形成因果关系:为了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学校就必须提高升学率,而要提高升学率,就只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回报父母给予的高额择校费所付出的关爱,孩子也不得不背负着无形的压力,在成绩榜上拼命向上爬。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委员提案直指择校问题,委员们明确指出,择校滋长了教育收费中的暗箱操作,败坏了社会风气。
    择校现象何时才能“寿终正寝”引人关注。                  ·晚报记者  林依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