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每年暑期,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就是中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1年的这个夏天,“三下乡”活动依然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市各区镇村也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暑期实践队,他们带着各自的使命和责任走近社会,进入山区,下到乡村……去重新认识那个他们以为很熟悉的世界,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为当地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闪光的精神和意志,他们是“90后”,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一个星期的下乡实践是短暂的,但留给他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让我们来听听他们“三下乡”的心声。
(7月8日,厦大信息学院“仲夏梦”暑期社会实践队联合荔城区团委组织的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圆满闭营。图为小朋友们在实践队队员的帮助下收拾自己的行李。)
支教路上,痛并快乐着
胡雪萍(福建师范大学):我们所选的实践地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当地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与大城市相比,老人,不能在子女的赡养下安享天伦,孩子,不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快乐童年。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需要吸收大山之外的新鲜空气。当我们组来到这里的时候,老人们纷纷领着孩子前来报名,他们迫切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打破了我以前狭隘的认识——“山区的人都很落后,不让孩子读书而去打工”。非但不是这样,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格外重视教育,孩子们也很热爱学习。村里只有一所小学,然而很多学生家住的离学校很远,上学要走很长的山路,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哪怕是在烈日炎炎的暑假。 我们的队员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的,一天下来累得两腿发软、嗓子冒烟,有的同学哑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差点没把金嗓子当饭吃。 山区的孩子很腼腆很可爱,他们有很多城里孩子所不及的优点——不怕吃苦和懂得感恩。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地方。我们的义务支教,让很多孩子打心眼里感激,每当我们的“小红帽”在乡镇街上穿过,总有一大群孩子在背后叫你“老师”,即便是你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你。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姑娘,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给我们送来一大包自家摘的李子,作为老师,我们感到很欣慰。从她细小的手中接过礼品的时候,心头一阵阵酸楚油然而生,山区孩子就像这样时时刻刻在感动着我们。 虽然,支教的路程很短,但老师们早已和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我们在课堂上教留守娃们学知识、唱红歌、跳傣舞、弹吉他、玩游戏,给他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了缤纷的色彩。那一张张快乐的笑脸都深刻印在了队员们的心中。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些山区的孩子,曾经的每一个学生都无不牵动着我的心。支教不只是一项实践活动,更是我们人生课堂的一页书签。翻开这一页,就能翻开我们的这段缤纷的记忆。一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只为能给山区里孩子的成长带来些许帮助。
(暑假期间,莆田学院土建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西天尾镇各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和走访,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乡镇发展规划、农村土地规划、农村环保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许玮宁(福建医科大学):炎炎七月,如火般烘烧着莆阳土地,但正如我们的热情一样让人无法拒绝。7月21日是我们“三下乡”服务队开展义诊和宣传的日子。我们找了个人群最多的广场摆开阵势,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大人,有小孩,当看到我们这队头戴红帽,身穿团服的年轻而醒目的“三下乡”服务队正在摆点宣传时,行人不由放慢脚步,甚至驻足不前,或观看我们贴挂出来的有关医疗卫生、防毒禁毒、农业科技、法律安全等资料的宣传图文、海报,或走到我们的服务工作台来咨询有关信息。我们“三下乡”队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耐心地给当地农民解答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并发给他们所需的相关资料。 看到我们的宣传服务台前,人流如潮,前来的群众认真地听着我们的讲解,认真看着我们的资料,那频频点头的微笑,让我们十分满足和骄傲,这不正是对我们三下乡服务活动义意的充分肯定吗?看着广场上飘扬在我们的旗帜,看着我们高高挂起的宣传横幅,看着我们下乡队员的忙碌身影,看着队员们被汗水湿透的衣背,我们彼此感受着“三下乡”带来的喜悦,那会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7月中旬,由厦门大学2010级经管学院的15位同学组成的“海西先锋”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来到福建省莆田秀屿区,开展为期4天的鲍鱼产业相关调研实践活动。)
付出很多,但收获更多
林怡(莆田学院):这个暑假,终于有了下乡实践的机会,这是我离开城市体验农村生活的第一步。 相比四年的大学生活,这短短的一个星期真是微不足道,但它留给我的感触还是非常多。每当队长高举着我们的队旗,带领着所有的队员排成一队走在一条条乡间小道上面的时候,那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每当我们来到一个个农户家做调查的时候,每当我们说出我们是大学生的时候,那一份份热情都是让我们感激不已的。又是自己的地里摘来的水果,又是自己做的凉茶,我们真的很为这一份份的热情所感动。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次我们还有机会可以为那么多的孩子们上课,真正地体验到了一次做老师的感觉。我的教学任务是教孩子们唱英文歌,其实我是很胆小的,而且特别容易怯场,在要去上课的前一晚,我是真的失眠了。我担心,自己会不会不够好,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我。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面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清澈无邪的目光时,我的心安静了,用标准的发音唱出了第一句…… 接下来的社会实践开展的很顺利,我发现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一支很棒的团队,相互的协作,相互的理解,我们从无到有,把梦想变成了可能,把理念变成了现实。在和团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我又一次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的时候,我会在心中再一次的坚信,众志成城。 一个星期的活动,似乎花了一个月的准备,流了汗,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都跨过去了,我们付出很多,但收获更多,这是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七天或许是我人生中一个很短暂的光阴,但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实践我想会在我的记忆中停留很久,至少在我的社会交往,人际阅历上向前迈了一步。
暑期实践提高了我的阅历
王选辉(福建农林大学):7月中旬,我参加了“绿色先锋,走进林区,科学技术,服务基层”暑期社会实践队,目的是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林区进行标准木、土壤含水量、树木生理因子等社会调查,同时为当地土壤水分物理、土壤渗透等做测定。 这次“三下乡”活动进行了4天,其中有3天时间是在实践地的山上做调查和测量工作。 这里的山不是我们平时所想的山,上山的途中经过狭小的田埂地,田埂地有许多小沟加上路上都长满了杂草,看不见田埂路面情况。”刚到林地,实践队队长蔡辉就意识到此次调查难度不小。 第一天经过田埂地,许多队员都摔倒了,还有队员一步小心踩进水稻田中,鞋子沾满了淤泥。上山基本是没有路的,有路的是狭小的山路,两旁都是长到人半身高的五节芒,没有路的地方林科所请来了当地的3个村名用砍刀劈开路,劈开的路两边的五节芒更多并且地下有被劈掉竹子留下的节杆,走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刺伤。 天气很热,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依旧穿着长裤和长袖衣,一不小心还会被五节芒锋利的叶片割伤。到达试验地,实践队队员们已经是大汗淋淋。 在试验地,队员们开始了分工合作。在当地村民的帮忙下,队员清除掉标准地的五节芒,随后开始测量标准地内每棵树木的地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没有测量工具,老师砍来竹子,用米尺一节一节的量,用胶布在竹子50厘米地方做上记号,做成测量工具。每棵树木测量完毕,算出平均值,找出标准木,做标准木调查,要把整个树木挖出,算根幅,生物量,取样品等。 经过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6点回到林科所,队员们才吃了晚饭。饭后,队员们把一天取下的树木样品和土壤样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称重,整理数据。 此次暑期实践也让我明白了,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很多都不能很好应用,希望我们以后加强应用能力。此次基层服务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历,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晚报记者 林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