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环境 广告语、网络词成“拦路虎”
【发布日期:2011-09-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

    2011年9月11日至17日是第1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活动的主题是“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我市各中小学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意识,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还是不少见,热用广告语、网络词就是其中的两大“拦路虎”。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超市。遇到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妈妈和她聊的没完没了,真是让人抓狂……”这是上林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的暑假作文,这让批改它的陈玉润老师一头雾水,只好请上中学的儿子帮忙“翻译”才大致明白其中的意思。作为60后的陈老师因为不常使用电脑,对于一些新颖的网络热词并不熟悉,却又经常会遇到一些喜欢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学生,常常让她头疼不已。
    据了解,热门广告词、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打PP(打屁股)、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抓狂(受不了刺激而行为失常)、打酱油(路过)……之类的网络语言通过学生的作文进入教师的视野已经十分平常,对此,老师的看法也是不一而足。

 


现象一:广告语朗朗上口

 

    “我们当时在上一期讲故事的作文课,为使课堂活泼一点,我就让学生比谁记的广告词最多。没想到,同学们的反响特别积极,全班七十多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发言,其他的都是争先恐后地念广告。”刘老师是我市一所重点小学的四年级语文老师,学生大多在11岁左右。看到学生们抢着发言的样子,刘老师先是觉得有趣,就决定让学生们演示一下,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发言,刘老师的心就沉了下去。
    “有一些是药品广告,有一些是保健品广告,其他就是一些‘成人广告’。”刘老师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某保健品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一半以上学生使用。还有一个男生对着周围的孩子念了“XXX,洗洗更健康……”的广告,听完后周围的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甚至一些同学把这样的广告写到了作文中去,让老师很头疼。”刘老师表示,别看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错别字很多,但这些“广告”记得倒是很清楚,很少有错别字。
    这些孩子为什么对这些广告印象如此之深?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看得多了就记得了。”11岁的陈昱显得很无所谓,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其实他们平时并没有特意去记,只是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般都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对于孩子应该接触怎样的广告,家长们看法不一。李女士表示,她的小孩平时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广告语。“我不担心小孩看到,因为他肯定不会感兴趣的。而且他长大了也就知道了。”另一位妈妈则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看到。一般遇到大人疾病或用品广告时,都会尽快调台。”
    刘老师表示,“广告对小孩的影响挺大的,最担心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广告影响他们的言行,因为孩子们现在处于喜欢模仿阶段,如果模仿不良广告对孩子成长很不好。”  


现象二:网络热词频现作文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织围脖”、“你out了”、“雷人”、“PK”等网络热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小学生更是将这些新词用在了组词、作文中,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这样的新词究竟是“给力”,还是“雷人”?这样的用法出现在习作中是否会被扣分?高频率使用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语言系统的完善?使用这种词汇是对是错?
    最近,张先生对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的作业感到困惑。“他的作业中有一题是用"给"组词,他写的答案是"给力"。”张先生发现孩子在作文尤其是平时的日记中,“杯具”、“汗”等网络用语使用得非常频繁。张先生觉得这些网络用语不规范,担心孩子长期使用而不加引导会误入歧途,但他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却说大家都在用这些词。
    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中小学校的语文老师,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在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记中网络用语使用得非常普遍,中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反而相对较少。老师们介绍,小学生使用这些词语,多属跟风和模仿,对于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他们并不是很清楚;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则显得更主动一些,他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用语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和塑造人物。
    “我们还是很喜欢这些热词的。网络语言多有意思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尚,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初一女生王蕊告诉记者,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与别人聊天,肯定会被人当成“老古董”的。
    一位网名“风之子”的小网民表示,他们讨厌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们就是喜欢这种有意思的词汇,既好玩又显示个性。”

 

老师:要规范也要宽容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广告词、网络新词,有的老师感到有些困惑。“孩子用广告词、网络词汇写作文,文章是要比平时来得活泼,但我们批阅起来很头疼。”实验小学的陈老师说,对于不文明的广告词,老师还能制止,而有些网络词汇,则让他们又“恨”又爱:日常听孩子们说说觉得挺有意思,而当这样的词汇被运用进作文、组词又该怎么评判呢?陈老师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勒个去”这个词可以说是调侃式的笑骂,就是个叹词,并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古代的“呜呼哀哉”,但在作文中使用则显得非常不雅。
    为什么现在中小学生热衷写很“给力”的作文?老师们有一致的见解:“网络词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个词,它的本身有意思,单单这点就很吸引孩子。还有就是孩子们喜欢追逐流行,爱模仿。”
    “我觉得,网络用语作为日常会话可以,但是写进作文就不好了。尤其是他们现在还处于学习期,语言章法还不扎实,语言系统还不完善,在这个时候就使用网络用语对他们今后语言的规范有害而无益。”上林小学的林爱平老师说,引导学生从“网络词汇”中走向规范的用语才是关键。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林老师会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词语,并教学生用规范的书面语来表达同一意思。
    而一些中学老师则对网络用语走进学生作文的现象比较宽容。华侨中学的林建忠老师说:“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加入网络热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文中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叙事和塑造人物。但网络热词也有适用范围,不能使用泛滥,比如在应用文和说明文等比较严谨的文体中就不适用。”他建议,学生要尽量少用网络热词,在考试中用网络热词,是一种冒险行为,容易因小失大。

 


专家:作文应使用规范语言

 

    由于网络语言的口语性强,不拘泥于语法的限制,只要对方明白意思即可,因此越来越受到一些中学生的青睐。对此,我市一位长期从事普通话等级认定的专家也谈到,哥哥成了“GG”,妹妹成了“MM”。网络语言借助谐音、字形等技巧为网民所钟爱,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非同一般。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网络语言生动。二是网络语言新奇、幽默。三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容易接受和尝试这种新生事物。
    但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语言形式,它体现了网络世界的交流特色,也仅仅适用于网络交流。从这个方面来讲,网络语言当然不能应用于中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之中。网络语言是一种自发的随意的网络交流语言,甚至可能是调侃或恶搞,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容易造成歧义,其中还可能夹杂着某些不健康的信息。如果中小学生写作文时用网络语言,必然会导致语言系统的紊乱。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提高阶段,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不成熟,盲目地使用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干扰其语言接收系统,破坏已有的语言体系,形成新的语言障碍。 虽然高考考试大纲中没有作出作文不能使用网络语言的硬性规定,但学生们还是尽量不要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因为这样容易造成歧义。学生作文使用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规范地使用语言,既然这样,学生写作文就必须使用规范语言。      晚报记者 林依  通讯员 许丽冬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