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正德 厚生 笃学 敏行
——莆田名师赴南京师大研修随感
【发布日期:2015-12-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逸夫实验小学 郑美琼】
    当下教育界有一种看法:教育走得太快了,以至于灵魂跟不上。然而作为教师中的引领者,我们能不能,慢点,再慢点儿,让我们的灵魂在心灵上诗意地栖居,让孩子们有时间去产生一点点诗意的追求?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带着灵魂走上学习之路。我想为师需要的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正德——有一种崇拜,叫做高山仰止
    教育的智慧,就是“正德”的智慧。仰望教育专家们深邃的思维,高超的教学艺术,谱写的还是一个朴实的爱字,诠释 了教育情怀之“正德”,它体现在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导向,即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德行追求;也是育人工作的价值导向,提倡放眼学生终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致力于包括弱势学生在内的全面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情怀。成尚荣大师以七十高龄灵活而矫健地穿梭课堂,我体会着他们用快活的心态探寻教书育人的幸福路径,我为能当面聆听教诲,接受点拨、指点迷津感到十分的荣幸。他的睿智与简洁的点拨开启起略带羞涩内敛的莆田名师们的回忆之门,名师们围绕“坚守、突破、超越”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人生智慧。教育家杨启亮,满头银发,满腹经纶,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呼唤教育,不要因为符号价值而丢失实在价值,对于大师们的崇高道德作为典范,他们不懈追求教育智慧的境界,我,高山仰止!
  厚生——有一种教学,叫做用爱走天涯
    记得看过一篇小文: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教育就是心中静静地呵护一朵花开的过程。 承载这些花开的土壤就是来自于教育者的内心的厚厚的爱。余启西老师厚厚的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如数家珍地分享他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故事。我心目中的余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他本身热爱生活,热爱知识,有学习、思考、钻研的习惯,亦即具备良好的智力品质。二是爱学生,拥有广博的“父母本能”,真正把学生当作目的,能把学生的进步感受为自己的重大人生成就。他主张“育人、思维、爱国”教学主张,是他对学生的爱,提升了教学业绩,当然,因对学生的爱,产生的良好业绩,回报他,为他解围了一场家庭误会,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收获圆满的家庭生活。他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希望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止囿固在课堂之内,而是把学习延续到45分钟之外的直至漫长的人生。他重视学生的品行,把“真情、感恩、快乐”作为自己人生的底色,这样有追求有幸福感的老师所带的弟子可能不幸福吗? 束玉良倡导当代名师理应要有教育家情怀,关爱弱势学生的心灵。爱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建立在保护好弱者的尊严的前提下,巧妙地帮助。他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巧妙施爱的艺术。只要,我们能欣赏,那背对着满座同学时的冷落与寂寞,也能敲开那座孤独的窗儿,使他沐浴阳光雨露;只要我们能欣赏,种子那份蕴藏在自卑之下的力量,就会使他悄悄地破土。
  笃学——有一种学习,叫做永远在路上
    教师要做一个高雅的人,高雅是一种人生价值,高雅是一种目标追求,高雅是一种生活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美,不仅拥有端庄朴实的仪表,翩翩的风度,更美在我们用学识、用修养、用道德、用时间、用生命为自己化最高级的妆。我们的的美有别于世俗的美,我们美在内在,美在精神颜值,美在学无止境。
    束玉良指导名师们应该学无止境。他说“为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含英咀华涵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濡化学生,使师者之气、师者之德、师者之品永驻学生心田。为学者,既要埋头刻苦求知识,更要一丝不苟学做人,亲书籍、去鄙俗、养典雅,使自己成为有学识、懂礼节、显儒雅的大写之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文化积淀的厚度,内心涵养的深度,以及胸怀的广度,决定了土壤的肥沃的程度。所以,为了改善土壤质地,做为教育工作者将穷极一生地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阅读,提高视角,扩大见识面,在阅读中审视自己,在探访中反思自我。在如今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形势下,读书可能无用,但是读书最大的作用就好似剑胆琴心,好似云水禅心,最大的作用也是他的无用之用。我们不妨学学教育界的大师们,淡化浮华、淡化功利,以出世者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用禅意、情意装点我们的职业人生,做一个有胸襟、有情怀、有灵魂的教育者。那时,我们的收获或许是一种心安理得;是一种存在价值的高度的自我认同感;这一定是一种超越物质之上的一种幸福,是属于教育者的最高幸福。
  敏行——有一种实践,叫做勇于创新
    “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行动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龚丽琴老师在开班式上出囗成章,沉稳自信,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在访谈环节,她十分敏锐地捕捉到成教授的点拨,例举了以中国首个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所研发的青蒿素与学生开展了主题式的生物教学。课堂知识容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次参加研修活动后,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创立自己的特色,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龚丽琴老师执教的生物课堂,引进社会热点话题,开创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研究的新教学模式,值得学习。
    如今,我立足体育学科挖掘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育人内涵,三字经等韵律节拍与体操的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妈祖民俗体育的开发与运用;艺术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立足于体育学科,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在余文森教授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试着提炼教学主张“1+4体育观”,在体育教育教学理论长河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