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谢师”何须“宴”
【发布日期:2016-08-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非】
暑假期间,听闻一些老师仍然很忙,忙于出席毕业生的“谢师宴”。学生考了高分,即将进入名校,依地方风气,家长要办“谢师宴”。为避免届时老师分身无术,纷纷提前预约,于是教师就得排出个一二三四的顺序。教师对这样的活动持什么态度,是个人自由;他对学生的“谢恩”有什么样的认识,也只能展示其个人的职业境界,旁人不必指指点点。只是,每天泡在这样的“谢师宴”上,互相说着恭维话,接受家长的馈赠,师生关系在酒桌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认识又会是什么样呢?
  我无意评论老师们出席“谢师宴”的满足感,只是看到一些老师津津乐道家长的馈赠,觉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被这种津津乐道贬低了。同样,我也无意对家长的“谢师宴”说三道四,他们对“教师”“学校”及“教育”是如何认识的,我不评论。我只是想知道:那些考分没达线或是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家长,有没有摆“谢师宴”?而那些老师是不是愿意出席这类学生的“谢师宴”?
  年复一年,“谢师宴”以各种形式在延续,这说明社会教育观念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的尊师重教。教育界是不是应当正视一下这样的教育文化?我也一直尊敬那些讲究职业品质的老师,无论教书做人,他们都一丝不苟,谁也别想诱惑他们违背职业尊严。他们早在教育教学中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一生保持从学校获得的教养。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谢师”不必“宴”,做个正派人,就是对教育的报答。
  在学校工作多年,我觉得任何针对教师的“教育”或“规定”都有些多余,毕竟教师受过专业的教育和训练。他是“师”,不同于一般工匠,他的职业责任是传播正确的观念和知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他个人应当有思考。荣誉、责任与职业尊严,只能取决于个人认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