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国霖:情寄传承 诗颂古风
【发布日期:2014-03-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郭清锋】
闵国霖,男,1942年出生于莆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从事木雕创作和根艺研究50多年,现为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木雕艺术大师。 1990年创办光临雕塑创作室,2006年被授予福建省木雕行业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传承人,2011年获中国民俗产业年会 “中国木雕工艺最具工艺价值品牌”和“中国木雕工艺杰出传承人”。 作品以庄重大气、意象圆融赢得各方载誉,颇受业界公认。作品《莫向外求》、《五童拱寿》、《达摩静思》等30多件木雕精品获国家级金奖,作品多为海内外各界人士及场馆所收藏。
传统的唐装,现代的帽子,黑框的眼镜。 他的穿着告诉我们,他喜欢传统,又不失现代,他的木雕创作也是如此。 闵国霖是莆田龙眼木雕行业的传人,他以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深深情结和执着追求,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这是一种地方艺术个性的展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但作为建国后莆田第一批步入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深造的成功学子,闵老既深感现代人体结构科学知识对至臻艺术造诣水平的重要性,又不忘发扬莆田木雕及生漆推光绝艺的传统特色,使莆田龙眼木根雕的艺术品位不断有所提升和创新。2011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进莆田》专题之“木雕的传奇”节目曾对他的龙眼木根雕艺术作了特别宣介。 同行们说,闵国霖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真正的民间文化使者。七旬高龄的他依旧每日执刀创作,50年来以身作则践行着民间木雕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莆田百年的木雕制作历史造就了一支实力超群的木雕技术队伍,但随着改革开放“放活人才”的办厂热潮中,这些人才大都从事佛像塑造、来料加工以及工艺商品的创作。 闵国霖是个例外,他始终对莆田盛产的龙眼木根雕情有独钟。 1972年,闵国霖的龙眼木雕《夜送宣传品》、《风雷激》参加全国第一届工艺美展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据传那会儿他像个不出场的高人,他的那把生花妙刀仿佛就悬在人们看得见的什么地方,随时会做出异样作品,让大家大快朵颐。 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说:“雕塑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闵国霖也喜欢把雕塑和诗艺并提。他说,好诗朗朗上口,韵脚不成为限制,反而成全其美感。雕塑语言本身就像是诗一样的语言。雕塑材料、体裁的限制,不如当作如诗的格律,就在这个范围之内,用最简洁、最含蓄、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把创作当唱咏,亦使得每一件作品皆如诗般意蕴无穷。 半个世纪来,闵国霖且行且吟,摸索探寻一种最适合自己性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一直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看重古人所谓“神、智、器、识”。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大家感叹于他淳厚的古风。 “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闵老注重龙眼木雕原创作品的保护和品牌意识,从选材、材料工艺、表面处理效果、品质等,都严格把关,进行防伪,并为每位收藏者颁发统一制作收藏证书,加盖钢印。他的创作室还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并已被列入省市版权保护重点企业。 近年来,工艺美术产品需求旺,增值快。一些精美创作一出现,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很多复制品,存在程式化问题。由于知识产权混乱,题材雷同,重复模仿,严重伤害了原创动力,地方特色和民间个性也逐渐丧失。创作性、研发性将成为莆田工艺发展道路上的屏障。闵国霖以一个传统艺者的情怀坚守木雕创作,不仅仅是意识到传统木雕创造力的下降,也清醒地体察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他说,现在木雕行业进入品牌化时代,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扶持专业化队伍,学习借鉴东阳木雕知识版权保护经验和做法,抛开短期的利益追求,着眼长远,根植于传统工艺,以创新为重,并在保护与传承中使手工技艺日趋精湛,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莆田风格”品牌价值的木雕。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