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是最流行的艺术风格。它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感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罗马作为当时意大利的中心城市,从建筑、雕塑、绘画,到音乐,一反16世纪文艺复兴时的平静克制、庄重典雅,开始追求新奇,并热衷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聚集在罗马的众多欧洲艺术名家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造力,为这座永恒之城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 为展现17世纪罗马的整体艺术风貌,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的独特魅力,由中意双方历时一年多精心策划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主题展览,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第一批观众。 此次展览汇集了50件(套)17世纪意大利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全部展品选自十余家意大利着名博物馆、艺术馆和相关收藏机构。其中,卡拉奇的油画《青年男子肖像》、卡拉瓦乔的油画《施洗约翰》、贝尼尼的雕塑《救世主半身像》,将在7月份此展更换展品时,才能与观众见面。 展览以17世纪罗马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划分为“走向巴洛克及其自然主义的表现”“巴洛克雕塑”“巴洛克绘画”三个部分,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幅17世纪的罗马艺术全景画卷。 16世纪末,罗马诞生了卡拉奇和卡拉瓦乔两位艺术大师。以卡拉奇、卡拉瓦乔及其弟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打破了罗马文化艺术在风格主义晚期所形成的僵局,对已经悄然兴起的艺术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为17世纪蓬勃发展的巴洛克艺术奠定了基础。在展览第一部分,乔万尼·兰弗朗科的《圣彼得为狱中的圣阿加塔治疗》、阿特米西亚·简蒂莱斯基的《弹鲁特琴的圣切奇莉亚》、尼古拉·普桑的《奥维德的凯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名作。而简蒂莱斯基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位女性画家。在这些绘画作品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展示了17世纪罗马多元化的绘画风格,以及巴洛克绘画艺术兴起和发展的过程。 展览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及同时代其他着名艺术家的巴洛克雕塑作品。贝尼尼是17世纪罗马巴洛克艺术巨匠。他对大理石有着非凡的驾驭能力,能够在坚硬冰冷的大理石上雕凿出皮肤的视觉假象,他的雕塑作品是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救世主半身像》中,救世主神情泰然、满怀慈悲,扭向一边的头部和做出保佑姿势的手扩大了作品的张力,流畅自然的卷发垂落在肩上为人物增加了庄重感,多重雕琢的衣袍让脸部显得更加明亮,其皮肤也给人以细腻透亮的感觉。 与贝尼尼同时代、同样活跃于罗马艺术舞台上的还有着名雕塑家阿尔加迪,他是贝尼尼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阿尔加迪在17世纪前半期采取了较为温和的艺术手法,他在艺术创作中更注重追求一种内在、适度的情感表达方式,一种更曲折柔和的创作格调。此次展览也展出了阿尔加迪的一些作品,分别是青铜雕像《一对使徒》、贴金陶塑《托伦蒂诺的圣尼古拉》和《耶稣会圣徒和真福像》及仿阿尔加迪原作的大理石雕塑《睡眠》。 展览的第三部分荟萃了一组数量可观的巴洛克绘画作品。与贝尼尼齐名的科尔托纳,以鲜艳的色彩和无限的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罗马的许多宫殿和教堂创作了天顶壁画。 此次展览是一个经过学术梳理的高品质的西方经典艺术展,全部展品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300多年前巴洛克时代50件意大利艺术珍品的呈现,为中国公众走进巴洛克时代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此展将于2015年2月28日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