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上海考古大展告诉全世界 阿拉上海人六千岁啦
【发布日期:2014-06-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人民】

    上海的文明史到底有多少年?最早的上海人到底是啥样的?又是怎样生活的?6月7日至8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清晰地告诉你“老老上海”的样貌。展览汇集了历年来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元代金器、明清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涉及上海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用这些历史碎片串联起上海六千年的发展轨迹。
    此次展览分为“文明之光”“城镇之路”“古塔遗珍”三大部分,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考古成果。走入第一展厅“文明之光”,犹如进入了考古现场,进门处就是2004年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人头骨——“上海第一人”。这些上海最早的先民人数虽不多,但在此定居以后,他们开始开垦土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揭开了上海地区文明史的序幕。展厅中,这件头骨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阿拉上海人,已经六千岁啦!”
    展品中许多石器、甲骨、陶器、玉器、金银器等物件上有着精美的图案和早期的文字。如崧泽文化时期的凿形足釜形陶鼎、带盖竹编纹陶罐,良渚文化时期的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彩绘陶杯等文物上的图画,让我们领略到了上海先民的智慧。为了让参观者理解崧泽文化晚期石犁生产的过程,主办方还配上了石犁耕地情景图。
    一般认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已经是趋向于规范的成系统的文字。探讨文字的起源肯定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上海地区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刻划在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陶器表面的陶文,这些陶文有着相似的字形特征。马桥文化的陶文发现数量更多,根据统计,马桥文化陶文共234个单字,这些陶文主要由短直线或弧线组合而成,它们有些是平行的横或竖向的线条,有些是两条线条相交,有些是两条线条呈夹角相连,有些近似于叶脉纹的组合,有些与折线纹相似,还有一些特殊的组合方式,构成了马桥文化陶文的特殊字形。
    展品中,上海宝山区朱守城墓出土的座屏、笔筒、砚台、印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具选料讲究,造型或秀美或朴拙,尽显古雅。另外还有明代进士使用过的石、木、铜章等文人雅士常用之物。
    此次“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正如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所说:“一座城市要发展,必须对城市的历史说得清道得明,这次展览告诉大家,上海文明史就是六千年,而且是用文物说话,很科学、很清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