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元代玉器
【发布日期:2014-08-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藏瓷网】
元代的统治者虽然也是游牧民族,但元代玉器的汉化程度比辽金要明显得多,因为整个元朝的文化是由汉人来主导的,玉器受文人画影响很大,大型玉器的雕造更可谓前无来者。 就器型而言,元代玉器大致可分为实用器和佩饰两类。食用器有各式玉杯、玉海、玉樽等;佩饰器则有玉饰器、玉带钩、玉帽统等。另外,也有作为文房用的玉墨床、玉臂搁、玉押、玉炉顶等。“元代社会的民族构成很丰富,文化上比较多元,不同地区又有不同习俗。因此,玉带钩、玉带扣在南方比较多见,北方则戴帽子的时间多,所以玉帽饰比较流行。” 工艺上,元代玉器受发达的文人画牵引。在图案上,除了龙凤以外,还有文人喜欢的松、竹、梅等;构图上也不会做得很满,常常留有余地,像山水画作品,追求的是意境,不喜欢匠气太重。所以元代的玉器比较强调整体造型,让人感觉很大气。“我们一般说小家碧玉、小巧玲珑,元代玉器却是以大为美,不拘小节,在打磨上不会很讲究,通常只强调器物表面的完善,内部制作则较粗率。” 玉料上,元代的玉料比辽金时期更杂一些,像“渎山大玉海”用的是河南南阳的独山玉,这也证明了元朝时独山玉作为玉石的一种已被大规模加工利用。 “渎山大玉海”也是最能体现元代玉器风貌和工艺水平的作品。作为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渎山大玉海”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记叙。 据《元史》所载,“渎山大玉海”是由元大都皇家玉工制作的,完成于公元1265年,为元世祖忽必烈犒赏三军而制,后一直安放在广寒殿上。但明朝万历七年端午前一天的一场大火,使广寒殿突然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迫运走。几经辗转,“渎山大玉海”与其底座分离,流落到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成了道士们的腌菜缸。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庙重修时,这个大“菜瓮”的价值才被人们发现,因此被移到了庙内,被称为大“玉钵”,成了真武庙的镇庙重器,庙名也改为“玉钵庵”。乾隆十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到“玉钵庵”游览,一眼辨认出这大“玉钵”竟是元代流传下来的着名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钵买回来。 乾隆皇帝收回“渎山大玉海”后,将其安放在了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内,并先后命人重新修整了4次,还配制了一个新底座。之后,乾隆皇帝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为“玉瓮亭”,专门用于安置“渎山大玉海”与新底座。此外,乾隆皇帝还为这件国宝亲笔题写了三首诗,并镌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综观整个“渎山大玉海”,形体厚重古朴,气势宏伟;其雕琢装饰继承并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渎山大玉海”可谓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开创大件玉雕的先河,在世界玉石业发展史上也十分罕见。 在辽金元玉器的鉴赏上,无外乎把握以下几条规律: 首先,古玉即便本身玉质洁白无瑕,留存至今不可避免都会有包浆,所以在辨识上,包浆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其次,辽金玉器虽然做得非常精细,但毕竟是人工的,放到高倍放大镜下一看,手工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线不可能太直,花叶的经脉不可能非常细,而现在的仿制品,因为多为机器工,反而精美到一丝不苟,纹丝不乱。” 另外,要鉴赏辽金元时期的玉器,必须有一定的美术修养,能够把握美的规律,对绘画史中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等类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为玉器是当时整个社会工艺美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讲玉料、刀工,可能连美丑都分不清,这样看一辈子,也提高不了自己的眼力。”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