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诗扇画——方寸之间显风流
【发布日期:2014-08-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爱丽收藏】
扇子可怀可袖,颇有点出神入化的暧昧,轮似年月,展而招风,暗扣风月之意;因收放开合而又有了“合欢”的别称,若是眉目传情,面含红晕,还可以皆而遮掩,不使春光泄露,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描绘的正是佳人怦然心动之时不胜娇羞的情态。 这几年中国的围棋似乎再次崛起的势头。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年轻国手跟韩国人过招,很喜欢持一把扇子时刻不离手,而从穿着上看,并不属于需要用扇子来引凤的季节。于此猜想,扇子于主人大约已经成了护身符了吧?或与诸葛亮的羽扇和济公手里的破扇差不多。竞技运动的残酷使得许多运动员很迷信,所以比赛过程中的把握扇子便有了一种象征意义:有把握之物,打有把握之仗嘛。这叫看是扇子,实在把握。 《晋书》曾经记载有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但是,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折扇起源于明代,所以,经王羲之题过的那把扇子肯定不是折扇。不过,何种扇子并不打紧,反正都是扇子嘛。而除了羽扇之外,或绢或绫,或丝或纸,都有一个质地轻薄,扇面宽裕的空白,正好作画题诗,将一把原本只以材质或形式命名的扇子变成一柄“画扇”。准确说,如果扇上只有诗那就叫“诗扇”;如果是画(或带题画诗),则谓之“画扇”。 宋代张耒 《漫呈无咎一绝》诗:“题扇灯前亦偶然,那知别后远如天。” 元代张雨 《吴兴道中》诗之二:“扁舟偶趁采樵风,题扇书裙莫恼公。”可知宋元时期,文人墨客间,彼此常为朋友画个扇或题首诗。如果朋友远行,就送把有自己墨迹的扇子以为纪念。朋友相求,而你迟迟没有挥笔,朋友便也有点不高兴了。 因了材料的特殊,题扇诗是有些讲究或限制的。比如折扇,扇面由于包有扇骨,不太平整,故而字迹既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既不能楷,也不能草,行草最是相宜;从美观的角度考虑,布局应该是一行长一行短,显得参差错落;诗不能太长,太短了空白过多也影响观瞻。 如果说还有其他的话,其实也不算什么讲究。现在不少书家,字不敢说不漂亮,但与古人比,有一个大缺憾,那就是独善书,画呢也凑合能来一两笔,而吟诗作词呢就不敢恭维了,而在古代,诗书画通绝者,比比皆是。故而古人题扇,很少书他人诗词,而是自己临时创作,不过短短二三十个字嘛,拉虎皮做大旗,那多掉分。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画扇《山房客至》,清新的画面上题着一首小诗:“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来人借看花。”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扇面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曹操就有请杨修为其画扇的故事。到了唐代画扇之风更为盛行,当时的扇子还是圆形的,故称团扇。到了公元10-12世纪的北宋时期,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且留下的扇面画也很多,扇子的形制出现了芭蕉形的扇子。 集书法、绘画于一扇,则始于明代,这是因为折扇形式的出现。中国人历来都有这种习性,一件实用品总要给它艺术化,扇面画就是这样经过明清书画家的匠心经营,从而逐步确定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而广泛普及、流传下来,继而也逐步形成了扇面画独立的审美体系。及至清代、民国,扇面画都是书画家乐于染翰和文人雅士乐于把玩、收藏的艺术品。到接下来的明、清两代,扇面大行于世,几乎所有有作为的画家都画过扇面。 由于尺幅限制,在扇上绘画要求画家精心设计线条、墨色和构图,而且中间不能停笔。事实上,有很多大画家能画大尺寸的画,却一辈子也没画出过扇画。 历史上许多精品扇面画在其实用功能“走俏”的时代,多半是书画家馈赠亲朋好友的,因实用而自然破损,有意无意丢失甚至自然而然地“不当回事”,即便是明清书画名家创作的扇面画留存于世的数量也很稀少,精品更是凤毛麟角了。就扇面画艺术含量来分析,扇面画的创作较之手卷、中堂横披、册页相比,其创作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折扇。扇面画的创作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其形制的特殊,非奇思妙想不得妙制。历史上不少书画家不敢触及扇面画,扇面画不是所有书画家都能问津的。故历来书画家画扇面,一般都是非亲非故不动笔。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