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国:牙雕的复活之路
【发布日期:2015-01-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垦】
宋春国祖上几代都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父亲是莆田工艺一厂石雕车间主任,从事寿山石雕。闲暇之时他时常搬条凳子坐在木制阳台上对着空旷的田野绘画,小桥流水、田野炊烟、百年榕树,都被他一一画进了纸里。耳濡目染的宋春国展现了艺术的天赋,他把童年的所有欢乐都留在了笔尖。在父亲的指点下,宋春国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宋春国开始流连于莆田工艺一厂,石雕、木雕、牙雕车间无不吸引着他,渐渐地,他知道什么是打胚、修光、泥塑。他还经常捡一些厂里扔掉的废料,悄悄琢磨练习。这番基础功可谓困难重重,刚开始拿刻刀的手指经常磨出血泡,遇到水就疼痛难耐,但宋春国咬紧牙关硬挺了过去,这段时光为宋春国后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14岁的宋春国跟随父亲学习寿山石雕,成了工艺一厂的学徒。经过三年的学习,宋春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学艺的过程中,宋春国少不了到各个车间“偷师”。对于宋春国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当属牙雕车间,这里汇聚着技艺过硬的精英。宋春国心生羡慕,下决心钻研技艺。这段学艺岁月,宋春国除了收获了娴熟技艺、细腻思维外,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耐得住枯燥。 1992年,宋春国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办厂创业,他成立了湄艺工艺厂。在实现了人生转型之后,宋春国把目标定位在木雕佛像出口上。刚开始,宋春国组织家族骨干经营制作一批佛像精品,以作品为敲门砖很快打开了台湾佛山市场。 后来,宋春国的佛像在日本也打开了销路,但发展迅速的公司由此也产生了弊端。当公司还是小打小闹时,宋春国还能游刃有余,一旦企业做大了,管理上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苦苦支撑还是求学深造,宋春国面临两难抉择。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工厂如今举步维艰,宋春国心如滴血,他下定决心放弃企业,求学深造。 几年的时间里,宋春国先后到厦门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充电”。在学校里,宋春国就像钻研艺术那样钻研知识,他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学到了很多之前不为所知的东西,也拓展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学校毕业之后,他并没有重振旗鼓创办工厂,而是选择了一家企业上班以实践理论知识。从老板到学生再到打工仔,宋春国的行为实在让很多人费解,他们看来,宋春国是每况愈下。然而宋春国坚持自己,并相信有一天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2001年宋春国回归莆田,重新创办了公司。这颗工艺界的新星在宋春国的带领之下,重新打开了国内外市场。 他在木雕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复活象牙雕刻艺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大象,象牙贸易被禁止,牙雕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牙雕艺术濒临失传的危险。直至2003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宋春国终于看到了牙雕复活的曙光。 2006年宋春国提交了牙雕定点生产的申请书。直到2008年象牙贸易对中国开放,由宋春国创办的湄艺实业被指定为象牙加工及销售定点企业。宋春国看来,象牙是稀缺资源,雕一件少一件,不能出精品,宁愿不雕。 象牙是雕刻界最好的材料,牙雕的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根据国家政策,象牙的流通是有管理地放开,全国只有37家象牙加工及销售定点企业,有一套严谨的象牙管理系统。在这里保护与传承并不冲突,牙雕作品所取原料来自自然死亡的大象,用宋春国的话来说,牙雕作品是对大象生命的延续。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