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写这篇文章之前,曾想过用豪言壮语来为他的事迹铺垫开头。他的平生用“了不起”来概括也不为过,他的事迹及其思想或已著书或在坊间流传开来,想来也不是寥寥数千字便能叙述完毕。一天雕刻百尊塑像创纪录、天下第一刀的赞誉、大悲咒诸宝象等惊世之作……仅从这些成就来说,他就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然而,“不谈个人事迹,咱们来谈谈莆田工艺的何去何从”,他的这一开篇点题再度让记者感受到艺术家的非凡。 在第一期工艺之旅的最后一站,记者拜访了工艺美术木雕大师李凤强。他是优秀的艺术家,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用心的慈善家,然而这些荣耀全然被他架空,只字不提。谈吐之间,记者可以感受到李凤强清晰敏捷的思维和自内向外辐射的感染力。 工艺美术已经成为莆田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李凤强站在全球视野的立意高点,提出了“抱团发展”这一观点,此处的“抱团”不单指某一片区,也不单指工艺产业的某一分支形成一股合力,在李凤强看来,“抱团”是整个工艺平台凝成一股力量,在省市范围内综合授信,要考虑的是如何形成一个投资集团,让整个平台受益。 “抱团”就必定要有集体作战的意识,这关乎一种胸怀,是企业家高瞻远瞩,向长远利益看齐的保证。恶意的竞争只会损毁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 李凤强说,莆田的工艺遗产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莆田的工艺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老一代的共同努力。现在是一个大的经济调整时期,一个顶层的转型经济。一个艺术家不能两耳不闻国家政事,要有国家情怀,要带着一份使命感,并要给后人当表率。 李凤强认为现在莆田工艺存在的重大问题是量化复制现象严重,缺少创新精神。针对这个问题,李凤强提出一是要鼓励创新,二是呼吁多项组合,形成一个面的竞争,让莆田工艺走向世界制高点。所谓“挖墙脚”,不是经营,而是自掘前进的脚步。 真正的品牌是靠经营而非包装,不能老走包装炒作的路线。在这个观点下,李凤强认为要有高端经济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介入这个平台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原材料集中采购,做深度分析,统计数据,找出规律,然后论证思考,争取拿到最有竞争力的原材料。李凤强认为重要的是如何打造大品牌以及未来行业的趋势。 李凤强的观点中,文化分成两块,一块是文化产业,一块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即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而文化事业包括教育、传媒等,他认为文化事业万不可产业化。在工艺这一方面,其实要将它视为事业而不是产业,只有这样工艺才能在这个大环境下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