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看鉴定大师如何辨真伪
【发布日期:2015-04-29】 【来源:齐鲁晚报】 【阅读:次】【作者:】
上个世纪,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刘久庵、谢稚柳,还有像启功、史树青、王世襄、孙会元等,都是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他们的一句话往往就能决定一件文物的命运。
  作为传统鉴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达近乎有着一双令赝品顿时现形的“火眼金睛”。
  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记忆犹新。有人说他的这种超凡的记忆力是天赋异禀,然而只有他自己才最能体会—这是 对于国宝“爱之深则思之切”的深厚情感使然。他多年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中潜游,如此,才有对古书画作品过目不忘,才有鉴定时的得心应手。
  徐邦达把古书画的鉴定析为“鉴”与“考”两个概念。
  “鉴”即是通过众多的作品相互比较,进行目力检测,推知真伪。“对于大量存世的明清时代的书画,目鉴尤为重要。但要达到目鉴的准确性,鉴赏者 非见之众多不可。”徐邦达的弟子、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说。但是,对于时代较远或是某些难于明了的书画,需要广为搜集有关文献和其他旁证材料,详加审订考据,方才得以明辨是非。徐邦达博闻强识,每对一件疑难作品进行考据时,往往是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使人折服。
  “文革”前,济南市文物店的郑静轩先生在山东济宁发现了一个画册,一边是清初“四王”王石谷的画,另一边是与他同时代的书画大家恽寿平的对题。收藏这幅画的人要价很高,要一百多元。郑静轩先生就说他们先拿回来看看。
  文物店的会计拿着这幅画册上北京找徐邦达先生。当时全国文物店之间都很熟,会计便先到了北京文物店。文物店的人跟他说,不用去找徐老,一到晚上,他准来这里。果然,晚上徐邦达先生就来了。看过画册后,他说这幅画很好,可以买下来。
  只是那个人的要价实在太高了,济南市文物店没有那么多钱,此事只好告一段落。
  后来,我上济宁办事,从一个熟人那里得知了画册的下落,以130元的价格买回来了。谁知买回来后,人们对这幅画册的意见分歧很大。
  因为画册的纸张很白,不像是有300年历史的东西,而且墨有点不正常的浮。我心里也老觉得这是个事……
  1972年,我和蒋宝庚先生一起去了北京,想把画册的事情弄个清楚。
  当年老北大在红楼,后来北大迁走,红楼就成了文物局,上面有四层楼,文物杂志编辑部就在上面。我们就住在文物局的地下室里。
  第二天,我拿着画册去了文物杂志的编辑部,编辑部中有好些着名的考古鉴定专家。他们看了这幅画,也觉得不对劲,拿不定主意。他们问这幅画还给谁看过了,当得知徐邦达先生肯定过时,他们忙说他们说的不算。他们还说,到明天找启功先生来看这幅画册。
  第二天启功先生果然来了。
  启功先生很有意思,骑着个破自行车晃晃悠悠地来到门口,一进门就给大家鞠了一个大躬,郑重其事的样子,把大家都逗笑了。他看过画册,说这是真的,画得不错,应该是王石谷55岁画的,没问题。
  启功先生又问大家怎么看。其他人还是很不确定的样子。启功先生说,这样吧,我家有些资料,我回去给你们找找—王石谷55岁的画是什么样子,字是怎么样的,恽寿平的字又是什么样的。然后,启功先生就走了。
  编辑部的人对我说,还真让启功老先生送资料来吗?他说真的就是真的。你要愿意就再去找徐老看看吧。
  第二天,我真就去了故宫找徐邦达先生,希望能向他请教更多的书画鉴定知识。时隔多年,徐邦达先生还记得这幅画。他说这东西是真的,纸张发白和墨有点浮是因为王石谷当初画画时,是画在已经裱好了的白册页上的,糨糊已经渗到宣纸的纤维里去了,因此纸张的吸水度不够,有点像熟宣纸的性 质,所以墨就没怎么渗透到纸里面。
  后来,徐邦达先生在他着作里面提到了这件事,说王石谷有个册页,他在什么时候看过,墨有点浮,是因为在裱好了的白册页上画的,后来这个东西受潮了,就成了一张一张的,不成本了……
  如今这幅画册带着这些有趣的故事,完好地保存在济南市博物馆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