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人且老去 心不迟暮
——归侨爷爷们的养老梦
【发布日期:2015-06-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爱玲】

 

  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文中就已经提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 社会理想。发展至今,其依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甚至是铸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梦的根基。本次的“生活视角”系列专题立足于关怀关爱,让你知道TA的故事,或启发或触动;让TA知道,关怀从未离开,让TA知道,我们都在牵挂着。


古稀老人:小院为家


  之所以称他们为爷爷,因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黄良金也已经64岁。而黄良金所在的赤港华侨农场敬老院里住着的其余6位老人和他一样,一辈子都以农场为家,他们全是1960年归国的华侨,没有一个成过家。
  位于涵江江口镇石庭的赤港华侨农场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随着时间流逝,当年的归侨老人也已高龄或已逝去,村内留下了诸多结合南洋特色的红砖厝,又带有讲究对称性的莆田农村建筑风格,彪炳着老一代归侨对家乡的眷恋,也讲述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故事性。而今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村内新起的洋楼鳞次栉比,村内操着独有的华侨普通话的村民们在此安居乐业,正面展现了政府对归侨的安置成果及新农村的示范建设工作力度。
  在一群现代小洋楼群里,记者找到了赤港华侨农场敬老院。中午时分的敬老院肃静而安逸,敬老院为一层砖混建筑,一字排开共有8间,同个铁门进出的还有对面两梯5层小洋楼的住户,院内的小花园隔开了两边建筑。
  74岁的张亚溪爷爷在此住了近10年,满头银发的他普通话依然带有明显的印尼口音,和记者沟通起来有点吃力。当问起,敬老院居住条件是否满意时,张亚溪点点头,说:“可以,满意。”记者环顾四周,一人一户近30平方的老人居室里配有厨房、卫生间,卧室连着休息区,可以说配套齐全。砖混结构的居室里配电便利,门窗的设计也很人性化,方便老人出入。
  张亚溪老人的门口写着他的名字,这是方便快餐店的老板送饭来。隔壁的颜金彪老人告诉记者,三年前,张爷爷遭车祸后便落下腿疾,靠着不锈钢拐凳行走的张爷爷如今只能在小院里踱步,一日三餐皆由快餐店送来。快餐店老板黎女士告诉记者,张老的胃口不错,还能吃肉,身体也硬朗。
  住在黄良金隔壁的老人前阵子刚搬走,黄良金说,“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就走了。”为此站在内门把记者挡在门外的他眼里露出了一丝忧虑,他说,“我们都没有亲人,最怕万一有人得病卧床不起,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有亲人在同村的颜金标是记者当天采访到年龄最大的老人,鹤发白须的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刚要出门,他的哥哥就来了。哥哥有自己的家庭,有空就会来弟弟这里看看,习惯住在农场公家宿舍的颜金标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很满意。身形矫健的他慢骑着自行车,他说:“要锻炼,多运动,我比较少在房间里面,身体都很好。”
  和老人聊天,能感受到每位老人对目前生活现状的基本满意,当年娶不上老婆或者不想娶老婆,并无多少遗憾。如今他们住着农场统一安排的养老宿舍,有退休金,可以从容地面对余下的每一天。


刘达坤:老人们的守护者


  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们能安心住在敬老院里,全靠他们的院内守护人:刘达坤。说起他,71岁的马国强便称赞道:“天天过来,打扫花园,还问我们的情况,看看我们有没有生病。”管理员刘达坤也是个63岁的归国华侨,他每天负责来院里开健身活动室的门,鼓励老人多健身。他还经常修剪院内植物、打扫落叶,院内老人谁哪里不舒服,刘达坤就带着他们就医。
  刘达坤向记者介绍,赤港农场敬老院早已成立,10年前从旧址迁到这里,现在住着的7名老人都是1960年回国的华侨,除了马国强,其余六人都是原来农场职工,现在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500多元的退休金,自己安排伙食和卫生。据他介绍,活动室设在老人宿舍对面的5层洋楼的第1层,里面提供跑步机、摇摆机等健身器材。因为生活无忧,有的老人甚至还存钱安装了空调。
  刘达坤介绍,农场为老人们提供了全面的养老机制。原农场职工有退休金,还设有困难补助金,更重要的是还有个大病基金。农场给老人们提供了全面保障,他希望院里的老人以及村里的老者都能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爷爷们有话说


  说起居住条件,敬老院里的老人都说满意,每月2500元的退休金基本上能让他们的生活无忧。老有所养,我们也关心是否他们都能老有所乐。
  71岁的马国强是他们中的特殊。由于年轻时犯过错,他没有获得农场职工待遇,从年轻开始就打零工,搬砖挑沙直做到快70岁。现在马国强每个人只有380元的低保补助,加上60岁以上老人每月60元补贴,每个月他都要在省吃俭用中度过,他说:“半年交一次水电费,300元,买一次菜吃上好几天,400多块一个月根本不够用。”虽然日子过得紧巴,自称“会打扮自己”的马国强满头黑发,精气神十足,看起来只有60多岁,喜欢到处去逛的他用省了很久的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有时候会骑车去商业城买点日用品。
  74岁的张亚溪老人还有一个72岁的妹妹,早年嫁到福州,一年来看他一次。他说:“妹妹年纪也大了,也不知道还能看几次。”患有腿疾行动不便的张老对于有人来看望他感到很开心,与记者交谈间不时露出笑容。
  “我们现在改名了,叫福建省莆田开发区有限公司,你们要写清楚。”黄良金重复说着这个地址,他不是莫名地说,而是希望远在天涯的母亲马阿妹的家人能来看自己。母亲马阿妹早已去世,有个弟弟如果健在应该快80了。黄良金说,希望弟弟的家人能来看看他。长发长须的黄良金带着一顶渔夫帽,笔直地站在房门口,脏乱的居住环境被挡在了身后,像个不修边幅的行为艺术家,独来独往惯了的他,此刻迫切希望跟他有关系的人出现,与其说他在等亲人,不如说他是在等一份关怀。
  一墙之隔的老人们各有各的脾性,往日里并无甚密的交往。住在大院小洋楼三层的曾女士说,平时上班忙,没有特别留意到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何异常,她也说不出哪位老人姓什名谁,老人如同院里的大树,静静地等候老去。只有年龄稍大点的阿姨还会知道里面住着几个老人,其中有个腿脚不便,每天都有人来送餐。在镇上华侨中学读初一的汪同学偶尔回家,她说:“感觉他们很孤单。”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