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贡品:活化信仰的微缩艺术
【发布日期:2017-03-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报记者 林爱玲 文/图】

从千年的妈祖信仰文化中相伴走来的妈祖贡品工艺艺术,作为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的食品装饰造型艺术,和承载着莆仙子民美好愿想和祈福文化的妈祖信俗一样渊源流传。供桌香火鼎盛,文宴、武宴、妈祖故事、水族朝圣、水族彩阁、二十四孝故事等等荟萃成妈祖祭祀礼俗活动中静态艺术的微缩展,也成为可资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芳草园。
3月18日,莆田文峰宫妈祖金身首次巡安并驻跸正荣时代广场,也拉开莆田妈祖贡品文化节序幕。此次活动从3月18日起,持续到4月16日,内容包括妈祖贡品展示、祭祀大典、免费派送平安米、素食品尝、妈祖沙画、《妈祖》电视剧莆田话现场配音、木偶戏专场等内容。 此次供品展按照文峰宫规范的固定必备供品外还有内容丰富多彩的食品装型艺术作品,如文、武宴,妈祖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等,不但有水中“游”、地上“跑”、天上“飞”的各色食材,更有极富妈祖海神特色的“广济普捐”和“水族朝圣”等精致的摆盘。 今年73岁的陈淑玉已经做了30年的妈祖祭典贡品,正如她所说的“如果不是很喜欢做,是很难坚持的。”为了即将举办的又一场展览,陈淑玉早早就开始准备,带着老花镜一脸认真而陶醉地沉浸在她的“小小食界”里。据陈阿姨介绍,二、三十年前妈祖贡品只有非常简单的果盘、糖果、米面等,后来逐渐加入不同食材。有心的陈淑玉爱上了用日常的米、面、菇、花生、黄花菜等食材经一双巧手制作出一盘精美的案上贡品。“我只要看到一个新花样,就会自己买来一样的东西自己琢磨,不仅看几遍就会了还要多想想能不能做得更好。”爱动手也爱思考的陈淑玉就以贡品工艺达人的身份与妈祖文化结缘。


装满米的大碗上,陈淑玉娴熟的摆搭完成一道香菇摆盘,用时一个小时,但是每一扇2厘米的香菇瓣都被剪刀均等得划了数刀,功全在积累。因为细节处理得完美,最后被拼摆完整后,整体造型大方雅致令人惊叹。巧手忙不迭的陈阿姨让人忘记了她的年龄,当她把记者让进卧室,介绍满地板、窗台都是她正在加工的食材时,那种羞赧又得意的神情活像沉迷手作的年轻人。 30年间,林淑玉教了一众姐妹学会制作贡品拼盘,她和陈美兰、俞美珍三人一起配合几乎包揽了文峰宫所有的贡品制作:平整好看的文宴盘、立体生动的武宴盘、花篮、果盘样样精通。记者在陈阿姨家里见到,那些引人注目看似复杂的工艺实则是一片片小小的玉米片、花生、小小的面条段等一遍遍累加而成,十分考验耐心。阿姨专注思考继而产生新的审美,新的创作,她介绍道,“原本面条拼盘是很随意的用一整根面条摆放起来,经过我们的改良后,截取一小段趁未干两两弯起来。指甲盖大小的面片子最后成品很像孔雀开的屏。” 陈淑玉的手工好是文峰宫里公认的。不仅福州三坊七巷妈祖贡品展请她去,更有马来西亚的妈祖天后宫以特邀嘉宾的身份邀请她去参与制作,2014年至2016年,陈淑玉去了三次大马,她把三十来年日夜积累的制作工艺分享给异国他乡的妈祖信众,她也成为妈祖文化的使者,传播着妈祖大爱精神,而这些都源自她在制作贡品时,日积月累心无旁骛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对于像陈淑玉阿姨这样的民间手艺人而言,信仰即生活。

年过七旬的翁文兴是这次妈祖供品文化节中《二十四孝故事》的创作者。由他创作的两桌历史典故造型不仅食材运用得当,塑造的故事情节、形象逼真生动引人入胜。《郭巨埋儿天赐黄金》、《杨香打虎 》、《闵子骞芦衣顺母》等等经典故事寓教其中。翁老潜心创作,为了此次贡品展,他和几位老手艺人一起认真琢磨造型,历时大半个月创作出数十个惟妙惟肖的食材典故。所用的食材都是日常可见的素食,豆腐皮、花生、黄花菜、木耳、紫菜、香菇、粉丝等等。这些食材有的是被晒干或是油炸,有的被施以染色、裁剪等工艺,围绕故事人物的动作塑造出经典桥段,在妈祖贡品文化节展桌上以贡品展出,传递出亲情孝道、浩然正气的优良的传统美德。 据翁老的儿子介绍,他们翁家三代都从事传统手工艺,祖父辈们都在庙宇或仿古建筑中进行绘画、雕刻、雕塑等艺术创作,所以熟识古代典故,手艺活尤其扎实。在一些妈祖信俗重要节日里总有人上门邀请制作贡品,久而久之翁家制作的贡品就受到越来越多人欢迎。
|
莆田市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表彰先进 共话生命接力新征程
湄洲岛今年接待游客量较去年提前9天突破百万人次
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巅峰对决 “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