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情在 人间幽香来
【发布日期:2017-12-06】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爱玲】
济济群英,车的车,步的步,陆续来了。 83岁的“阿妹丕”黄宝珍来了,68岁的“生火”陈先镐来了,77岁的“柳氏”王国金来了,72岁的黄美云来了,84岁的“大娘”姚金铸来了,74岁的“赵匡胤”林文珍来了,74岁的曾玉荣来了,81岁的陈金龙“王瑛”来了……一个个闪耀着戏台光芒的名字撑起了莆仙戏的半个多世纪的辉煌,2017莆田市莆仙戏迷协会向莆仙戏艺人致敬活动,在莆仙戏戏迷们的期待下在莆田齐聚首,在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鼓锣笛管八角琴声中,再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热闹场面。朝如青丝暮成雪,脱下戏服,老艺人渐老,但梨园深情犹在,戏曲艺术更显厚重风骨。 很难想象一位78岁的老人还能如青年时的眉清目聚,见到清瘦的王国金老师,这位曾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的年轻女演员是如何紧张激动而又意气风发。那年王国金才19岁,她和当时的鲤声剧团全体演员和领导人合影留念。50多年前,莆仙戏就以国礼表演形式大放异彩。随后的1960年,该剧又以电影形式搬上大荧幕,婉转兴化腔唱出了一曲错综复杂的悲剧艺术,而被着名剧作家田汉誉之为“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我们缅怀剧作大师陈仁鉴,缅怀为莆仙戏做出贡献的艺术家,我们也更珍惜如今健在的老艺术家们,借着他们的记忆追溯出一个难再复的时代。 “那是莆仙戏第一次进京演出,也是鲤声剧团第一次去北京,整个剧团的人都兴奋地睡不着觉,能去北京表演,还是给国家领导人唱戏,就像做梦一样。”王老回忆起当年晋京演出的细节,依然掩盖不住激动。后来鲤声剧团原班人马再赴长春拍摄电影《团圆之后》,其后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夏梦主演)上映,影响海外。几十年来,被改编成的电视剧、各种舞台剧盛演不衰、百看不厌。 影响力是属于莆仙戏,也是属于整个文艺届的,但是于王老来说,是继续回来唱好一场接一场的好戏。《尼姑下山》(饰晓月)、《红霞》(饰红霞)、《夫妻红》(饰妻子) 、《春草闯堂》中扮演李半月,其时正是她艺术上的黄金时期,所到之处,受到观众和专家的极高评价。1979年再次晋京演出《春草闯堂》,她扮的李半月仍受赞赏。王国金是中国剧协会员,省剧协常务理事,退休后曾受聘福建省艺校莆仙戏分校任教。可亲可敬的王老师和记者攀谈,笑着回忆过去,事事清晰,历历在目,心中有数:“当时拍摄电影《团圆之后》整个团去了86人,鲤声剧团有36人,如今仅剩下6人健在。” 距离今年6月第一届“梅妃杯”莆仙戏青年演员比赛颁奖仪式暨“薪火相传”折子戏展演活动过去几个月了,“梧塘妹”何其芬又从香港赶了回来,作为一位自小跟着外婆听戏的铁杆戏迷,何其芬见到这些老艺人,尤其兴奋。“只要莆仙戏的伴奏乐一响起来,就觉得特别亲切,为家乡戏感到骄傲。”只要一有机会,她都会和身边朋友分享家乡独特的戏剧唱腔。一次,她在美国洛杉矶酒店边洗着衣服边吹着口哨,唱的是莆仙戏《火烧沉香阁》的曲调,口哨旋律吸引了外国友人好奇询问:“你在唱什么,好特别!”不管她去了哪里,莆仙戏已经成为家乡的印记和纽带,牵引着她回乡,也伴随她走地更远。 莆仙戏戏迷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由一批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热爱莆仙戏的戏迷组成的,目前成员有80多位,他们怀着真挚的态度致力于宣传莆仙戏,举办各类公益讲座、莆仙戏交流会、老艺人聚会等活动,自发募集资金,以无所求的真心接力一份情怀。“致敬老艺人聚会是每年戏迷协会最重要的一件事,至今已经办了6年了,组织参与聚会的人都没有换过,大家都无偿的提供资源,花时费力,始终怀着一份初心一起做这件事。”莆田艺术学校老师方晓代表戏迷表达出他们对莆仙戏的热爱和对莆仙戏老艺人的崇敬。 无论是戏中还是戏下,盼团圆始终是中国人朴素而长久的向往。老艺人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向老艺人致敬,也是向由这片热土的文化基因培育出独特的艺术结晶致敬,不忘根本才能迎来新生。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