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车市
公众五问新能源车
【发布日期:2014-07-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

    被评价为力度空前、含金量极高的新能源车推广应用新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已从试验期转向推广期。新能源车发展,既关乎产业,又关乎大众生活。新政策来了,新能源车近了,社会大众对此又有哪些疑问?记者梳理公众关切,寻求解答。


能不限购、不限行吗?


    “新能源车很环保,但比传统汽车贵那么多,我买它,能享受传统汽车没有的优待吗?”这是许多被问及会否选择新能源车的人很自然的想法。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有优待。比如,上海购买新能源车,满足一定条件即可免费配给牌照;而在北京,参与新能源车摇号,中标几率大大高于传统汽车。
    优待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迹象。新政策明确,实行差异化的新能源汽车交通管理政策。有关地区为缓解交通拥堵采取机动车限购、限行措施时,应当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优惠和便利。同时,改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系统,通过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对新能源汽车的通行给予便利。
    此前,北京已屡屡传出正在考虑对新能源车采取不限行措施。新政策出台后,新能源车“不限行”值得期待。


动力电池安全吗?有污染吗?


    新能源车电池安全吗?让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人望而却步的一次事故,就发生在十几天前。据国外媒体报道,一辆被盗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在被警察追逐的过程中,撞上其他车辆劈成两半,锂电池发生爆炸。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技术已有长足进步,电池、材料本身都具备阻燃技术,起火爆炸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说,但和传统汽车一样,在极端情况下也不排除会发生爆炸。
    谈及动力电池,人们往往会想到在电动自行车上使用的铅蓄电池,其不规范的回收已被视为重金属污染的元凶之一。那么,电动汽车电池会带来新污染吗?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经过国家级严格检测,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均可回收。”比亚迪汽车新闻发言人李云飞说。相比电动自行车电池,新能源车电池回收门槛较高,一般都由车企自行回收,但规范回收还需配套的政策法规。


补贴会持续多久?


    来自政府的补贴是新能源车在市场上得以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这种补贴会持续多久呢?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新能源补贴2014年和2015年补助标准相比2013年分别降低5%和10%,而根据车型和续航里程的不同,补贴标准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这一规定时间表到2015年截止。
    此番出台新政策明确,有关方面要抓紧研究确定2016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政策,争取于2014年底前向社会公布,及早稳定企业和市场预期。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补贴至少在2020年前依然会存在,不过补贴数额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少。”许艳华说。


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吗?


    有人问,国家层面大力推广新能源车,会不会各地一哄而上,最终酿成产能严重过剩的恶果?
    “发展新能源车前,国内汽车厂商都已有多年传统汽车生产经验。”在许艳华看来,当前新能源车产能并不大,如果市场规模扩大,车企更多会对传统汽车产能进行改造,暂时无须担忧产能过剩问题。不过,她也透露,动力电池产能已可满足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短期看有些过剩。值得庆幸的是,国内车企经过多年发展,在产能营造上已趋于理性。
    产能会否过剩,还得看需求。记者注意到,新政策在培育市场上提出多项措施,比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推广应用城市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更新车辆比例不低于30%。


中国有机会领先吗?


    当前,中国传统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些艰难,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不少业界人士认为,相比传统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最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从新能源车销量看,美国一年有10万辆,日本是4万辆,中国今年有望达到4到5万辆。”许艳华说,三国新能源车本质上没有太多差别,都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确实有引领全球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应该看到,经过几年努力,中国一些新能源车产品技术水平在国际舞台上已颇具竞争力,也应该承认,中国厂家在产品形象包装和市场推广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