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维权”变成难堪
过度维权损人难利己 举止“越线”有理变没理
【发布日期:2016-03-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宋立伟】
“维权”已经成为3·15的指定标签,而消费者通常被冠以“弱势群体”,确实,难维权并非小概率事件,为此,很多消费者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过激维权,殊不知此举不但对问题的解决起不到理想的推动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自己从有理变成没理。 近日,就有一位车主因为和4S店产生纠纷心中不快,趁着酒劲开车冲进店内,撞毁屋内多个设施,最终被民警带走。而在汽车消费领域相似事件并不罕见,专家提醒广大车主,一定要理性维权,切不可让维权变成暴力。另外,相较于消费者,车厂和经销商毕竟更占主动优势,希望他们可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将“纠纷”扼杀在摇篮里。
维权不是“打劫”
近日,一位车主和4S店产生纠纷,因为4S店无法满足消费者提出的高于合同约定的赔偿、退换条件使其心中不快,趁着酒劲开车冲进店内,撞毁屋内多个设施,最终被民警带走。事情的起因或许也与4S店工作人员言行失当不无关联,但归根结底,要为此后果买单的却只有车主本人。据悉,除了相关法律的制裁,这位车主至少还要担负20余万元的赔偿费。而这笔费用比他的车价还要高出几万元,得不偿失。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汽车市场并不鲜见,从经济型车到豪华车均无幸免。 据相关报道,2013年,一位车主因为自己的宝马120i出现“发动机烧机油、异响”等问题,在和4S店交涉中,经销商认为,客户车辆出现的问题与车辆改装以及使用非宝马授权配件有关,尽管如此,他们仍提供了高于宝马售后政策及国家标准的全款退车方案,但客户不满意,并提出了高于车价近10倍的赔偿标准。而且,为了达到自己高额索赔的目的,该车主制造的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已经超过了法律界限,当然也因此受到了警方的处理。 仔细梳理事件经过不难看出,更多时候,这些“维权者”讨要的是合理赔偿之外的超额利益,而维权的本意则被极端行为绑架并扭曲,这时候车子本身的问题已经不值一提,可以从这种纠纷中获得多少利益才是真正被考量的东西。 越来越走向维权极端的目的有一个共性:通过扩大社会负面影响来制造热点,并以此给主机厂商造成巨大压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索赔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择手段成为此类极端现象的标签,在这些人看来,即使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也在所不惜,个人目的在这场博弈中被极度放大,并且置法律于不顾。
第三方检测机构才是矛盾润滑剂
汽车圈内的人坦言,平心而论,凡事没有绝对性,对于脱胎于人类的机械文明亦是如此。汽车产品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除了制造和设计本身,有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乏出自于车主的驾驶习惯,所以,扯皮的事情也屡有发生,但如果有科学公正的解决问题的机制,或许消费者也无需大动肝火。当然前提是,双方的要求都得是合情合理的。 上述宝马车主事件折射出的就是这一问题——第三方仲裁或者检测机构的匮乏。类似的事件更发生在很多车主反映的“车内刺鼻气味过重”,以及近期车主广泛反映的变速箱异响等问题。 这些或许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或有碍行驶安全的表现,却很难从厂家要到说法,更别提解决方法,其中的关键就是消费者拿不出强有力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检测报告,久而久之,纠纷双方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 业内评论者认为,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第三方机构就显得尤其重要。西方发达汽车市场的情况也许能够给我们诸多借鉴之法,很多时候,这些机构的检测项目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面对消费者时,通常收取极其低廉的费用;面对车企等法人时,可能会有相对较高的收费项目,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当然这些机构的专家可是不打折的,都是响当当的专业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结果提出专业意见,并且这个意见是法院的法官所认可的,可以直接作为证据进行呈现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其真实性和说服力都属上乘。
近年部分消费者“过度维权”案例
2013年7月 消费者姜某怀疑在某汽车销售公司购买的路虎越野车为拼装车,将后者起诉至法院,要求退一赔三。在销售方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后,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承担案件受理费55858元。 2013年11月 成都一位消费者新买的宝马X3在成南高速上熄火。消费者要求4S店退换车,并拿扩音器在店内喊话:别买这儿的车。同时,两辆车堵了4S店两个大门。但最终检测结果显示,车辆熄火是由于车主没有及时给车辆加油。 2014年3月 消费者刘先生因其进口轿车CD机发生故障,并发现CD机原产地为中国,认为是以国产件冒充进口件,向工商部门投诉并索要赔偿金10万元。经调查,工商部门认定,CD机来源正常,消费者有过度维权的倾向。 2015年5月 一福特探险者车主因汽车自燃问题纠集十几名社会人士到4S店前打横幅放哀乐维权,直到打伤一名进店的消费者,被当地公安以涉嫌妨碍公司经营罪刑拘。 2015年8月 车主余先生在山东一家4S店买了一辆路虎车,才开了5天就在路上熄火。由于4S店迟迟未给予余先生如何处理的回复,余先生开了三辆豪车堵住4S店门口,并打出“百万豪车开五天就熄火。店大欺客,不退不换”的横幅。据悉,三辆堵门的豪车,总价高达2200万元。 2016年1月 国内首例4S店状告车主过度维权案在深圳宣判。4S店胜诉,车主被判道歉并赔偿3000元。
编后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刘贵臣开桑塔纳游街、湖北车主怒砸奔驰,到奥迪、CR-V等车主集体游行维权,中国汽车消费维权行动都难逃“过激维权”的嫌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汽车消费维权之路艰难。对于中国上亿汽车消费者而言,也有媒体感慨 “不过激,难维权”。 但毕竟维权的意思是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消费者应该先让诉求站得住脚,才有更坚定的立场支撑,而非利用事件的影响力追逐其中的“额外收益”,反将自己也变成过错方。 需要指出的是,在车辆的买卖过程中,毕竟厂家和经销商更占主动优势,如果他们在销售过程中能够“把丑话说在前面”,尽可能做到产品、交易的透明,并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质保,相信消费者也不愿耗时耗力甚至耗尽颜面,只为争一口气而大动干戈。 从近年来“过激维权”的典型案例来看,绝大多数的起因都与质量问题有关,所以避免过激维权的根本还要回归到车辆本身。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制造业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全新概念正在越来越具体地发挥起作用,可相伴而来的还有技术上的不成熟,加上全球经济下行,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导致车企在新品的推出上难免有些冒进。最简单的一个例子,2014款和2015款的腾势汽车,因为在能量回收设计上的瑕疵,导致其存在安全隐患,而2016款新车,厂家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做了相应改良。对于相似的情况,卖方认为科技在进步,新产品比老产品更优秀是必然的,就像空调、手机越来越智能是一样的。 可他们忘了一个重点,汽车是人类的代步工具,且不说其价格高于空调、手机等电器、电子产品多少倍,单就“安全”二字,汽车担负的分量又岂是其它电子产品可以比拟的。其实不是消费者不包容,或是不给科技进步发展留空间,而是部分车企或经销商抱有侥幸心理,试图挑战他们对安全的底线,才逼的消费者不得不扛起维权的大旗,甚至出现过激维权的案例。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产品质量没问题,在销售过程中没有投机倒把的行为,那么又哪有“维权”之说呢!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