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端五的风物志趣,端午的年代记忆
【发布日期:2012-06-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印象中的夏天,是从端午开始的。端午,作为春节的夏日版,自是热闹。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五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年岁的齿痕从被人忘却的芜糕、土螺、长命缕间缓缓流淌…… 不管是凋敝的饥荒过去还是饱暖富饶的今天,因珍贵的传统风物和习俗也能链接起时序鲜活而完整的亲情渲染和情感慰藉。 

 

 

60年代:艾蒲青烟萦绕,芜糕、豆粽香糯诱人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夏节等。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端午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涤浊除腐,杀菌防病。出生于1956年的老林,回忆起幼时跟随父亲山上采集百药,他说:“每至端午都要提上篮子上山采集草药,鲜绿芳香的艾草和菖蒲是首选。把艾蒿晒干,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点着后放置蚊虫纷飞的角落,一点星火在散发着清香的青烟里焚着,既可驱蚊又能辟邪。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艾草、菖蒲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消疾植物。”莆田初四采艾的习俗在蚊蝇较多的乡间流传着,有些人家初一就在门上挂艾蒿和菖蒲,厅里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
  为过节提早准备的还有蒸糕、包粽子。仙游的陈先生回忆道,儿时五月初一一大清早就到山坡采割开着蓝紫色小花、桑树般叶子一种叫芜芋的草药,回到家大人已经在大厝中公用的石臼中捣碎了糯米,妈妈在平时煮饭的大铁锅上架好蒸笼,洗净的芜芋叶铺好,将用细箩筛过磨好的米整实,切成菱形花刀,盖上笼盖,灶下烧火,很快笼屉里便有芜叶的清香飘出,惹得孩童们雀跃不已。物质匮乏的年代,糯米是相当珍稀的,为了过节,人们便采摘了各种豆子取代糯米包粽子。扁豆、豌豆、毛豆等各种豆类混为一体,包好置于笼屉中,在碱的催发下,香气扑鼻,吃在嘴里细细沙沙,细腻也有嚼头。
  现在吃糕的渐少,而粽子越发成为端午的重要象征。市面上包装着天南地北不同味道的粽子成为现代人一念端午尝尝鲜的食物,虽方便了节日,却也荒了传统。

 

70年代: 5分钱的土螺,鲜美解馋

 

  初三吃螺。由于莆田地处于沿海地区,盛产麦螺,传说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山里的孩子更会成群结队地到溪里拣拾又肥又新鲜的溪螺。一些常年在外生活的莆田人回到家里过节,不管是应景还是想念,桌上都少不了螺类。出生于黄钟毁弃的文革年代的吴剑伟,在他印象中,端午节里一捧小小土灰色,回形针大小的土螺,就能让他心满意足:“乡里叫卖土螺的是用一种木制筒形提篮装着,提篮上头用木片盖住,一分钱能买到一茶盅浅浅的土螺,小时候嘴馋,从没买过5分钱以上的土螺,回家取了拨火的铁钳,爬到屋旁大树下的石墩上,夹去土螺尾部,翻转来吸取螺肉,土螺本就不大,肉只有一丁点,滋味也淡薄,微微有点苦,撒点盐,却鲜。5分钱的土螺够我消磨老半天的时间了。”
  由于4月到6月是织纹螺中毒的高发期,面对千年传承的习俗,市民们渐渐没有那么讲究,五月初三那天,人们一般食用桃子或者带壳的螺类来代替“麦螺”,而此时市场上的花蛤和海蛏等海产品可望俏销。

 

80年代:珍贵的鸭蛋,有趣的五色囊袋

 

  “那些年份,好像只在端午和春节才换上新添置的衣物。”已经当爸爸的蔡先平回想起儿时端午节那天用“走马灯”般形容,他说:“首先用混合着蛋草、慕香、艾草、鬼针草等多种草药树叶煮过鸭蛋的午时水沐浴后,还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之后便要穿上夏天的新衣裳,换上新衣后还要在脖子上挂上一串用五色丝线编织的囊袋,里面装着用草药煮过的鸭蛋,有些蛋上还有用蘸过雄黄酒的毛笔画的老虎图案,小孩们聚在一起就用囊袋装着的鸭蛋相碰,看谁的蛋比较硬,输掉的人就把鸭蛋吃了,胜负都开心。”以前家庭较为困难,能吃到鸡蛋、鸭蛋那都是相当开心的事情,用“午时草”煮过的“虎蛋”都舍不得拿去对碰比赛,挂在胸前更多的是炫耀,拿着把玩也是有趣,在正午时分,把蛋放在平地上检验是否真的能竖立。
  市博物馆的许老师解释,用五色丝线结的囊袋装蛋这个风俗早在东汉应邵《风俗通·佚文》中有载:“午时,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五色丝线是青、白、红、黑和黄色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如今,这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停留在许多人的成长回忆中,现实中也越来越少的家长会给孩子挂鸭蛋络子,或者简化成端午吃平安蛋以祈健康平安。

 

90年代:龙舟竞渡,催发更深远的纪念意义

 

  初五爬龙船(莆仙方音,“爬”即划,划龙舟)。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健身竞技活动。随着爬龙船的到来,节日也渐进入端午节的高潮,每到这天,黄石、枫亭、平海等地都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90年代,18岁的张元与父亲同舟,父亲掌舵他划船的景象至今印象深刻。“扒呀!(划的意思)扒呀!加油、加油!”的欢呼助兴声震撼整个水乡。
  灵川镇东汾村的村民过端午节和其他地方在江河上划龙舟的习俗不一样,他们是大闹“旱龙船”,在陆地上烧纸制龙船,以驱邪祈福,纪念“五帝”。今年77岁的的林玉坤是林家最年长的,他从祖上继承了纸龙船制作工艺,其工艺非常复杂、集剪纸、贴花、图画、造型等一体,颇具工艺研究价值。据市艺术馆林成彬研究员介绍:“还有一些地方烧掉纸龙船则寓意祈求海上平安,海怪莫要兴风作浪,与莆田一海之隔的台湾某些地区同样也保留有这个传统。”
在仙游枫亭,人们过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纪念意义,相传宋代最后一个皇帝卫王姓赵,为度宗第三子,时年8岁,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在仙游枫亭投海自尽。此后枫亭端午节划龙舟也包含着对陆秀夫忠君爱国事迹的纪念意义。
  黄石镇东花乡闰五搭桥亭也是莆田乡村过端午最富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那天,十里华灯竞开霓虹,数米高的华亭镶嵌在河畔,珠玉琳琅,五光十色,一朵朵璀璨美丽的礼花从亭中升至空中绽放,形成了“彩灯与琼楼齐辉,春水共龙舟一色”的华江胜景,令人叹为观止。“东花人为纪念屈原、戚继光等神明,别具匠心在华江上造桥亭为祭坛,设宴请神施法力除鬼孽保平安。”来自黄石的老树每年都邀请朋友来东花看胜景。美轮美奂的搭桥亭风俗成为一朵盛开在兴化大地上的民俗文化奇葩,也展示了东花人的勤劳与智慧。

 

00年代: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体验祈福文化的乐趣与美好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另一方面,当人们在论坛上集体怀念端午节,现实生活中却不懂如何包粽子、也记不得用什么草洗澡,连妈妈也不会编小时候挂在胸前装鸭蛋的五色囊袋了。网友“带上包袱的风”说:“5年没回家过端午节了,节日习俗已经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消失了”。当后来者只能从课本上、网络里得知端午节的来历,即使能吃到包装越来越精美,馅儿越来越丰富的的粽子,越来越热的暑气里也再难回忆起端午蒸笼里冒出的粽香,节日的意义没了香气,而多了迷茫。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习俗正渐行渐远,对传统习俗的保护、理解、阐释、弘扬的申遗要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变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包粽子、划龙舟比赛已得到民间的广泛推广,采艾蒿、老虎蛋、五色长命缕等不仅也要鲜活在我们的传统习俗的文化教育中,还有可能也应让孩子们都身体力行地体验到民俗祈福文化的乐趣和美好。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