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宣布,从10月1日起,我国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自本月开始,白炽灯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渐退出光源市场: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为中期评估期;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或视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白炽灯的前世今生
人类使用白炽灯泡已有128年的历史了,白炽灯可谓是灯中元老,提起白炽灯泡,人们必然会联想起爱迪生。在爱迪生研制白炽灯泡灯丝材料的过程中,曾试验过棉线、木材的细条、稻草、纱纸、线、马尼拉麻绳、马鬃、钓鱼线、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条、玉蜀黍纤维,甚至人的胡须、头发。在1879年10月21日的傍晚,爱迪生和助手们成功地把炭精丝装进了灯泡。一个德国籍的玻璃专家按照爱迪生的吩咐,把灯泡里的空气抽到只剩下一个大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封上了口,爱迪生接通电流,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终于出现在眼前:灯泡发出了金色的亮光!在连续使用了45个小时以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电灯发明日。之后爱迪生还一直致力于白炽灯的改进,为了提高灯泡的质量,延长灯泡的寿命,爱迪生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适合制灯丝的材料。到1880年5月初,他试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约6000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爱迪生派遣了很多人前往世界各地寻找适合于制作灯丝的竹子。直至1908年的9年间,日本竹一直是供应碳丝的主要原料。
“光明”里的故事
虽说日光灯、节能灯已在百姓的家居生活中无可辩驳地占据着“主流”地位,但白炽灯也并非没有拥护者。家住仙游的张大爷多年来一直对白炽灯情有独钟。他说,以前生活拮据,能点上盏煤油灯都是奢侈的,一到晚上伙伴们都爱聚集在点有煤油灯的人家附近玩耍。那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偶尔村里的大哥哥大姐姐借给自己一本书,白天看不够,晚上总要偷偷的溜到有光的地方,靠在人家的墙壁上就着微弱的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那时候这样看书眼睛就落下了毛病,后来条件好了,村里家家都安了白炽灯。张大爷还记得冬天里在白炽灯底下看书,亮亮的暖暖的,妻子在旁边纳鞋,孩子在被窝里熟睡,那幅温馨的画面被张大爷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张大爷说,白炽灯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伤眼睛,对小孩的视力没有损伤。现在由于担心日光灯光源不稳伤及孙女视力,张大爷多年来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使用白炽灯。至于白炽灯被淘汰后是否会考虑其他照明工具,张大爷表示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只要是白炽灯在市场上还买得到,就一直会是自己的“首选”。
记者调查:市场有需求 仍在销售
随着近年相关补贴与宣传的力度加大,市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大多数市民更青睐购买节能灯,但仍有小部分顾客,以老年顾客为主,还是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白炽灯,这一点在小商店体现得更为明显。记者在走访市区多条小巷里的小商铺后发现,白炽灯的售价一般在3元左右,利润在0.6-0.8元之间,而一只普通品牌节能灯能卖10元以上,一般可以挣3-4元左右。对于商家而言,更倾向于销售节能灯,因为它的利润高,销量好。不过白炽灯的单价便宜,还是有顾客愿意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