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1995年的著作《生态民主》中,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做了比较完善和清晰的解释。但是,他所描述的“生态文明”,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像是遥不可及“海市蜃楼”。虽然“曲高和寡”,莫里森却不改信念,2004年,他在另一本著作《2140:一部22世纪的历史和幸存者日记》中写道“2070年-2090年,中国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引领世界”。 1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可以算是个奇迹般的预言——因为那时中国政府还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当中国政府提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很多中国人可能认为外国人不会关心。但从我采访接触到的一些外国专家学者来看,他们不仅关心,而且非常欢迎。莫里森的预言,实际上代表了这些人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成功解决了贫困、积弱、人口压力等一系列难题,其制度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所以,西方一些学者看到当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文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灾害性影响后,特别是中国明确提出要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后,他们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中国。 一些在西方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现在寄希望于中国。2013年1月,93岁高龄的生态建筑之父保罗·索拉里在去世前一周,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位倾尽毕生心血设计规划“线性生态城”的大师说:“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能新建上百万座新的城市,其中哪怕有一座能够采用线性生态城的理念,都足以令人欣慰了。”美国哲学思想家小约翰·柯布曾多次谈到,“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那些期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的西方学者,他们实际上是在期待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他们期待中国用自身的实践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找到可行的路径。因此,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可能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走生态文明道路,正在使中国赢得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因为走生态文明道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潜在矛盾减少了,互利合作的领域更多了。比如,能源问题是我们对外关系中的一块短板,但近几年,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不断取得可喜成就。这些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在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减少排放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消除敌意,还帮助我们争取到更多朋友。这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新动向,为未来构建国际社会更和谐的新秩序树立了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