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家媒体将目光对准“城市留守儿童”,报道了他们并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与茫然无助的生活状态,“11岁还在吃手,不写作业”“总是不自觉地拿别人的东西”“母亲病重自己却忙着赴各种约会”……种种“幼稚”“叛逆”的表现让人担忧。 孩子古怪的表现固然不可轻视,但更需要追问的是这些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重新看待父母缺位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足。看似“幼稚”“叛逆”的行为背后,是城市留守儿童特殊成长环境的必然结果。其实,城市留守儿童本质上与农村留守儿童是相同的,都缺少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只不过物质生活更富足些罢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某些古怪的特征,是消极的环境力量造成的。这些环境力量造成孩子自卑、脆弱和彷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刺激、影响了孩子的整个精神心理。很大程度上,城市留守儿童也好,农村留守儿童也罢,之所以有着种种不良表现,甚至陷入一种成长的恶性循环,直接原因是没有积极的成长环境。由于不在一起,父母的榜样作用无从发挥,也无法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行为问题,更谈不上及时矫正;由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通过电子设备等途径去获取,认知和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偏颇,等父母意识到有问题,则为时晚矣。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也是有关键期的,每个关键期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关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例如,幼年时期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进而获得决定一个人幸福指数的价值感、成就感,否则焦虑和缺乏自信可能会长期相伴。而且,幼儿阶段有明显的模仿性特点,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和认知外在世界,而父母的陪伴和积极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这就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依然将自我定位于“衣食父母”,并未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也没有具体的行动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甩手掌柜”为数不少。凡事都是有因果的,偷懒的、逃避责任的家庭教育迟早要付出代价。某电视剧中的情节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剧中的一个孩子是许多人眼中所谓的“富二代”。上小学的他跟同学倾诉的时候说:“你们别羡慕‘富二代’了,因为我是一个没有人关心的‘富二代’,我和我爸爸妈妈的关系全靠一张银行卡来维系,现在他们给我打钱供我花,等到以后他们老了就变成了我给他们打钱供他们花,就是这样而已。”如果不希望孩子将来以缺位的、冷漠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父母最好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无不在表明父母需要重新看待自己的职责,重新认识陪伴之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城市里那些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父母。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日趋复杂,价值观也日益多元,此时更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其在内具有完善的人格,在外拥有强健的体魄。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既然生下孩子,就要担起责任将其培养成才,毕竟除了事业,孩子优秀与否也是检验父母高下的重要标准。儿童文学作家程玮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就把你的时间给他,用你的一生,伴随他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