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清末考生有多苦
【发布日期:2016-06-05】 【来源:据《广州日报》】 【阅读:次】【作者:】

  进入初夏,莘莘学子的“考试季”来临,众学子在备考之余,未免会叫几声苦。其实,相比100多年前晚清时期的考生,现在的考生不知有多幸福。
  备考明清时期,读书人的典型科考之路是: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再考进士。
  晚清番禺举人沈拜言回忆,考秀才,必须连过“县考”、“府考”、“道考”三道关口,“县考”和“府考”加起来有7场,“道考”也有两场,全程考完耗时两个月。


  备考

    过程也辛苦得多。一般的孩子六岁开蒙,十二岁时就要开始学写“八股文”了。现在的孩子学写作文,手头都要有一本“优秀作文选”,那时也不例外,市面上热卖的“优秀作文选”便是历代进士、举人的文章,人们称之为“时文”,刻苦的学生一天可以读上100多篇。


  审查

    清朝也有“科考移民”问题。清廷为照顾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制定了“分省取士”的制度,西部较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大大降低,这就催生了大批“科考移民”,当时称为“冒籍”。
  清廷还有一项“德政”,父母长期在外经商,与其一同生活的子女就不必回原籍,可以“异地科考”,称为“商籍”。这样一来,“商籍”也成了抢手货,很多考生费尽心力找个同姓商人冒认亲戚,买通“招生办”异地参考。
  “科考移民”极大损坏了朝廷的权威,所以清廷三令五申,严查不怠。比如,童生参加考试,要有本县的廪生(即获得奖、助学金的秀才)做保人,一旦发现“科考移民”,马上遣回原籍,并连带处罚作保廪生。政府还要求考生提供田产、房屋乃至祖坟所在等多项证据材料,以查清其真实户籍。


  进场

    考试之前进入贡院时,考生的肩上都挑着一副担子,俗称“考篮”,里边有被子、食物、衣服以及文房四宝。
  进入贡院时,考生要敞衣解袜,以便差役从头搜到脚。朝廷严令,为防夹带,考生的衣服不能有里子,鞋底不能厚,笔管要镂空,连大饼糕点都要一一切开。
  检查完后,考生拿着点名官给的卷纸(答题纸)跟随差役,找到自己的号房。这些长约1.2米,宽约1米,高约1.8米的号房,就是他们的临时居所。
  等考生在号房安下身,天也快黑了,题目还没发下来,多数考生会早早就寝。等到后半夜,号内的监军拿到题后会分发给各号,众考生便开始答题。每一场考完后,考生可以回到家里或客栈休息一晚,次日再点名进场,但其他时间,必须“吃在号房,睡在号房”,直到考试结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