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毒跑道”警示不作为也是一种“毒”
【发布日期:2016-06-25】 【来源:据《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次】【作者:】
多地出现的疑似“毒跑道”事件,最近有了新进展。有媒体探访河北部分地市,发现诸多小作坊、小工厂利用电缆皮、旧轮胎等橡胶废料,生产用于铺设操场跑道的塑胶颗粒。公众此前对“毒跑道”的质疑,得到了部分证实。但是,对于这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人们不由诘问:为谋一时之利,连孩子的健康都可以不顾,这些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吗?
  脏乱的环境、刺鼻的怪味、一堆堆来源不明的橡胶废料,却能生产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塑胶跑道原料。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这样成为现实。公众对“毒跑道”的追问,并非肇始于这个夏天。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起,类似异味跑道、异味操场的社会事件就有20多起。从沿海到边疆,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毒跑道”魔影不时闪现。
  “毒跑道”的重重隐患,不是一朝一夕埋下的。新华社6月13日的《五问“毒跑道”》一文指出,早在2003年,国内行业专家就发出了对聚氨酯跑道安全性的预警。十几年的时间,足以令一个孩童成长为少年,也足以让一个疱疹恶化为疮痈。
  更何况,“毒跑道”所使用的橡胶废料,向来名声不佳,屡屡曝出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事件。废物利用本是好事一桩,但跨过安全底线、侵入到与人体亲密接触的领域,就无异于一种“毒物”。在从业者看来,掺入废料的多寡甚至成为相关企业是否有良心的指示器。
  一个积攒十几年的问题爆发了,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学生的身体,更是维系社会人心的信任。正如一名家长所说,当孩子因跑道异味身体不适、连连呕吐时,自己为生活奋斗与打拼都失去了意义。
  “毒跑道”事件依然在发酵,公众的担忧并没有减弱。但审视事件前因后果,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让人失望至极。当大面积出现孩子因身体不适请假缺课,家长们联名质疑学校塑胶跑道安全性,职能部门应该答疑解惑、缓解不安。但现实是,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中,有些职能部门依然采用的是“挤牙膏”式的应对之策。
  在家长通过正常程序反映问题跑道情况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回应;当家长联合起来引发社会关注时,相关部门才组织进行问题跑道检测,承诺将铲除疑似“毒跑道”。最终揭露“毒跑道”生产窝点的,也是媒体而不是负有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
  依靠公众监督、媒体倒逼来推动问题解决,说明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到了何种地步。因此,“毒跑道”生产窝点被媒体挖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不够到位。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一些职能部门麻木、迟缓的作风令人发指。可见,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毒”。
  民生领域无小事,孩子健康比天大。十几年形成的问题,不能再用十几年来解决。妥善处置“毒跑道”事件,就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摆脱推诿扯皮,打破部门与地域隔阂,填补制度漏洞。
  拷问监管,是因为公众依然怀抱着希望。“毒跑道”事件是长鸣的警钟,更应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告别官僚作风的号角。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