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即将到来,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预售等各种促销活动。不过,各大平台上的促销信息并不一定真的优惠,记者调查发现,“双11”前夕,面对各个平台的严密监控,仍有部分商家玩起了“猫腻”,悄悄提高了商品价格,再进行折扣促销。(11月3日《南方都市报》) “双11”电商购物节就要到了,相信这几天很多人的购物车里已经装得满满当当,就等着优惠时段的到来。在网购时代,数以亿计人次在参与这场购物狂欢,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也是连年攀升。但回过头来想想,这般热闹缘由何在? 有人说是因为群体效应,当一群人都去做同一件事时,那些原本对此不感兴趣的人也会渐渐参与其中;也有观点认为,“双11”其实植入了狂欢节的文化因素,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一个专门用来狂欢的节日,“双11”以购物的名义刚好弥补了这个缺口。我觉得,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说到底,“双11”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格因素。每到临近“双11”,放眼望去,整个电商平台都是满减、打折、秒杀、红包等促销信息,不可否认,电商在“双11”的整体优惠力度是大于平时的。换言之,“拼价格”仍是“双11”购物节的最主要特点。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店家玩的“价格猫腻”,“先提价再打折”本质上仍是用一种欺骗的手段,让那些对某款商品价格缺乏长期了解的消费者上道。应该说,部分店家的这种套路并不新,但却年年上演,并且总有人上钩。这是因为在“双11”的游戏规则中,看上去优惠幅度越大,就越有竞争优势。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店家就算冒着被处罚的风险,也要在价格上动手脚。对此加强处罚力度或提高店家准入门槛,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远非治本之道。 “拼价格”毕竟是一种粗放的竞争模式,从短期来看,“拼价格”能够让电商在购物节当天赚得盆满钵溢,但把视野放开,就会发现这绝非电商长远发展之道。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不仅需要看起来实惠的东西,更需要质量好、服务好,换言之,“拼价格”只能触动消费者一时,而“拼服务”才能留住消费者。举个例子:就在几年前,价格低廉的山寨手机还大量充斥着市场,而现在其份额极度萎缩,如今,提升了制造工艺、重视本土化服务的国产手机品牌迅速崛起,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它们的成功之道正在于:不再简单拼价格,而是注重质量、服务和用户体验。而我们现在常常说产业转型升级,不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吗? 对于电商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在“拼价格”的“双11”巨大成功背后,要看到在“拼服务”方面的不足,比如假货泛滥问题,比如消费者维权困难、差评遭店家报复等问题。因为,在未来,好的服务更能打动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