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古代官员如何教育“官二代”
【发布日期:2016-12-18】 【来源:据《羊城晚报》】 【阅读:次】【作者:】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


  重言传,更重身教,力戒儿孙奢靡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干部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封建时代,皇帝是最大的官。《续世说》载,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朝廷一改官场奢靡之风,提倡节约简朴。一天,唐文宗的女婿韦处仁戴着条漂亮高档的夹罗头巾来见他,皇帝老丈人说:“由于赞赏你家世代门第清高素雅,不尚虚华,所以才把公主嫁给你,像这么豪华贵重的头巾,不适合你啊!”驸马从此不敢再用高档奢华的衣饰,转而将精力放在学业上。
  后唐名将李存审凭着战功,官至宣武节度使,深得皇帝信任。他常对儿孙说:“我家境贫寒,年轻时带剑从军,40年来出生入死,历经艰难困苦才到今天的位置,你们看我全身上下的100多处伤口就知道了。”边说还会边拿出箭头给儿孙们看,以教育他们不要奢侈浪费,要学会进取、吃苦。后来,他的儿辈们都成为颇有作为的大臣。荣,深得时人称颂。


  深知子孙才分有高低,但必须读书明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其实,在古代实行以科举选拔人才为主的制度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官员都非常重视后代读书,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家庭教师。


  不许儿辈出入公门,不许乘车,要做善事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长期回不了家,所以,古代官员的“家书”成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形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产业上,要求自家减少田亩,不要多积财货,不要购置太多的房产田地,“使身终之日,留下争端,自取辱名”,等等。并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此外,沈大人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等。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官至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的陈宏谋,在清代广西籍官员中职位最高,政绩卓着,在民间影响很大,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着述甚丰的学者。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劳动所得,不要铺张浪费,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赖他人。
  众所周知,《曾国藩家书》极其有名,近1500封书信,其中很大篇幅是曾国藩教育儿辈读书、做文、做人的文字。譬如,在家书中,曾国藩一再表达:“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这对曾氏后代影响甚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