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有媒体报道,大量家庭摄像头遭入侵,有人借此非法牟利。同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的风险警示称,已检测的40批次中,32批次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等危害。 如今,很多人家里都装有智能摄像头。下载一个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用手机看看家里的情况,比如老人独自在家是否安全,保姆带娃是否尽责,有没有进小偷之类的。听上去,这样的高科技摄像头堪称“看家神器”,然而事实上这个行业却鱼龙混杂。抽样调查中八成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结果说明,诸多本来用做安防用途的“神器”很可能不仅看不了家,反而让别人看到了你家,让家变得不安全,甚至遭受意外危害。有关部门就此及时发布相关提示,以引起广大消费者注意,这是必要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这样的“看家神器”不能止于一般的“风险提示”。运用非法技术侵入到他人的家庭生活场景,根据民法条例已构成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按照刑法修正案增设的关于侵害个人信息方面犯罪的条文,完全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然而,这类侵权行为都是处于暗处,运用的又都是高科技手段,难以被发现。“取证难”或者难以溯源,可能会使法律成为空谈。 同时,从检测情况看,不管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以及有人借此非法牟利等,都不是“天灾”,而是人为造成的种种隐患——比如数据传输未加密、使用弱口令即可打开、缺乏身份认证、存在越权漏洞、未能对恶意代码进行有效过滤、用户注册信息可被任意查看等。正是由于这些隐患的存在,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摄像头的隐患不仅会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给家庭个体带来不测和危害,还会危及整个公共互联网的安全。因此,要有效化解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风险,让“看家神器”实至名归,除了提示消费者注意、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种种隐患。 当务之急,乃是制定和完善行业质量安全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要从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角度出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达标的产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对非法买卖IP地址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保障智能摄像头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