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发布日期:2017-07-09】 【来源:据《科教新报》】 【阅读:次】【作者:】

       前不久,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在第16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为市民们讲解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说,虽然外国也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样的划分,但细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使农业生产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只有中国人。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
    关于物候,古代《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候”正式载入历书。
       综合研究表明,物候的出现早于节气,它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先河,也是我国远古最早结合天文、气象、物状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雏形。它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物候,既包括植物的,也包括动物的;另一类是自然现象,如东风解冻、虹始见、大雨时行、水始涸等。由于某个年份气候的突变或观察错误,以致有些物候的发生及描述不那么准确,甚至不符合科学事实。但在很长时间内,物候曾经是古人主要的历法样式。
       中国二十四节气,最早成书于《淮南子·天文训》。而事实上,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融合了各地先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而缓慢形成的,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开端。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农时”这一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时间知识和实践。
       时间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深奥的科学问题。古人凭着自身的农业生产实践以及对自然天地的感悟,作出务实又易懂的独到解读。比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谚语:“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还比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对农事而言,目前所使用的阳历和阴历都存在缺陷,阳历的缺陷在于无法体现月相的变化,而阴历的缺陷在于无法体现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搭建起了阳历和阴历沟通的桥梁,阴阳调和农事节律,细分农业的季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顺时育种收获。二十四节气告诫人们,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生长节点,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瓜果不合时令地耕作,早种催生,不会有好的味道;唯有适时耕种,瓜熟蒂落,才会有上佳口味。
       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国古人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节律。他们认为,除农事外,人生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
       恢复二十四节气中有益的文化传统,对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素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