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消灭了现金、银行卡之后,密码也要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移动支付大战进入“下半场”,快捷高效的免密支付应用越来越频繁,但也被不少用户吐槽“缺乏安全感”:无主动授权、无醒目提示,跳过“输入密码”、“确认金额”等环节,直接“嘀”的一声就完成付款。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手机应用都青睐免密支付,系统甚至会默认开启。(1月30日《北京日报》) 免密支付是一种快捷支付模式,主要是用于小额支付领域,为了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而省下频繁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确认支付等环节,所采取的免密码付款模式。应该说,免密支付迎合了众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能够极大提升消费舒适度,节省等候时间,商家经营效率、结算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乃是互惠互利的方案。 不过,免密支付也存在一些规则漏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商家、不法分子借机钻空子牟利,亦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产生不必要的消费,需要对免密支付立规矩,制定完善的开通标准、支付流程。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部分手机应用存在默认开启免密支付、捆绑消费、“三无”支付等乱象,此举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跳过了合法授权环节,令消费者“不明不白”开启了免密支付,如此就会隐藏恶意诱导消费、盗刷等风险,造成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从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即可看出,免密支付暴露出的风险既成事实,已经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也令更多人对免密支付模式和手机应用提出质疑。 由此可见,免密支付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但规则漏洞的存在,则令其的风险被放大,反而给消费者埋下“地雷”,如果不及时修订规则、堵上漏洞的话,就会造成消费者对免密支付失去信心,最终引发监管禁令,导致免密支付失去发展机会。 因此,银监会、工信部等监管部门需联手对免密支付功能进行调查,研究合理的管理制度,制定发布统一规范标准,明确免密支付的开通要求和支付限额,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给予消费者后悔权,可以随时关闭免密支付功能,以避免被滥用、盗刷。同时,鼓励商家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采取支付保险制度,对消费者进行支付保障,如因商家、平台的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失,即可通过保险予以补偿。 至于普通消费者,也应慎用免密支付功能,只在安全可靠的手机应用内开启免密支付,在具体消费时,亦要小心防范消费陷阱,如果不放心的话,尽可能使用密码支付、指纹支付等,避免疏忽大意酿成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