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焦点
盘活资源拉动农村文化消费
【发布日期:2013-01-0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黄凤珍】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扬,但农村文化消费仍较为滞后。如何抢抓机遇,拉动农村文化消费需求,主动将农村文化建设融入促进经济增长大局,做大做强“文化引擎”,让农村文化成为内需的新热点和增长的新源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偏低。农民文化观念、消费理念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性消费;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2、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健康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一,农村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需求。3、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城区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等,是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文化馆、广播站、电影院等设施大多名存实亡,看电视已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消费。4、农村消费者主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郭立红代表提出促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1、搭建服务平台,探索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农村开展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戏剧、送图书下乡活动,推动优质资源输向农村,引导农民参与文化活动。2、建立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要利用电视、城区有线数字网络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方面的资源,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共享,方便农民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以提高现有各级各类文化设施使用效率。3、整合、优化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活动在联合互动中发展壮大。采取村独办、村村联办、村企联办、村军联办、镇镇联办等文化联动形式,推动文化扎根基层,最终让农民由文化消费的受体变成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与创造的主体。4、发掘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把服务群众和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5、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让农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