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百姓安居乐活梦
【发布日期:2017-10-17】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林爱玲】


近年来,我市民政工作重视弱势群体扶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各类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服务建设更加完善,为老百姓绘就了一幅幸福生活的图景,营造出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托起百姓安居乐活梦。
享天年: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现在生活太舒心了,早饭前小区散散步,饭后就来养老站按按颈椎、打打球、健健身、看看莆仙戏,而且全部是免费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和大家聊聊天,烦恼一下子都没了,整天都开开心心,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9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荔城区拱辰街道拱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碰到了正在大厅教老人打乒乓球的余文仁老人,虽然年过八旬,但老人乐观开朗,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十分知足而乐。而在另一间保健室里,68岁的林金燕老人一边看莆仙戏一边做颈椎保健按摩,她几乎每天都要来服务站一两次,像上班一样准时,服务站成了她最爱呆的地方。 服务站的志愿者郑淑莺告诉记者,服务站更像老人们的另一个更热闹的“家”,这里每天一开门就会陆陆续续迎来几十个老人光顾,他们“年轻”的有50来岁,年老的已经80多岁,老人们一起运动、打牌、聊天、做保健……碰到难事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生活也就越来越开心。 拱辰社区养老服务站只是我市2016开始推广的“智慧养老”的一个缩影。“智慧养老”已被列入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它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 近几年,我市把养老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出台规范性政策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推动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格局。市、县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养老机构累计达67家,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0个、农村幸福院17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个。全市养老床位数增至1639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1张。 民政部门还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列入2017年养老投资工程包加以推进,制定方案和措施,有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全市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先后引进四家公司落地并开展专业化服务,全市8个街道63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13个社区完成专业化组织对接,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等七类老年人总数比例达12%,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专业化发展,助力美丽莆田建设。 同时还推进医养结合,仙游博爱医院完成150张养老床位建设并投入使用,莆田盛兴医院在院内新建一栋3层约2500平方米的养老楼已进入装修阶段,拟开设养老床位50张。市第一医院专门设立老年科及老年病床,设置床位45张,配备专科医师11名。全市护理型床位达3336张。 养老模式不断创新,解决了不少老百姓棘手的大难题,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笑迎晚年生活。 暖民心:织好民生保障网黄文森是一名环卫工人,收入不高,妻子陈亚琴身有残疾又体弱多病,只能在家做家务活,还有一个上小学2年级的孩子。在生活陷入困境时,拱辰街道荔蒲社区把这一家3口全部列入低保,每人每月可以领230元低保费及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原本这一家人都住在年久失修的土木房里,房屋破败不堪已成危房,后来这一带拆迁改造,为保障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安置了2套房,既保障生活,又增加房租收入,解决后顾之忧。 低保是对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救助最基础的保障。2013年初,城乡低保纳入我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到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截止目前,全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达7560元/年(仙游县6960元/年),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了97%(仙游县107%)和320%(仙游县286%),其中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今年省定标准的252%(仙游县232%)。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330元(仙游县304元)和231元,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了56%(仙游县44%)和128%。 为提升社会救助准确率,我市全面启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对每一个申请低保的家庭,提请公安、工商、税务、人社、住建、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核查相关信息,确保低保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平台自2016年运行以来,累计受托核对城乡低保申请对象和特困人员5万多户14万多人次,有效增强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开展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按规定程序100%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截止目前,全市317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纳入低保(特困)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6289人,未纳入低保(特困)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5490人(其中13922人不符合低保条件,其余1568人已按低保申请审批程序录入全省信息核对系统发起比对),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标准从每人每年0.2元提高到7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水平从每人每年130元提高到400元。创新开展低保户(五保户)小额保险工作,全面推进“救急难”试点工作,荔城区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 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今年3月底前建立健全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三无”人员统一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并按照新政策实施分类保障。同时,市级进一步调整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30%确定,即不低于9828元/年(仙游县不低于9048元/年),较2012年底增长了155.9%(仙游县169.3%)。 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现信息常态更新、动态管理,全市现有农村留守儿童8884人;落实孤残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生活费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散居孤儿每人每月由600元提高到900元。对困难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贴、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护理补贴、二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护理补贴;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首家获批建设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指导湄洲岛实行遗体火化,全市实现全域火化、平均火化率持续达100%。 护民生:灾后重建 高效落实9月30日,在新度镇凌厝村,薛国忠正在自家两层的新房里忙碌地整理卫生,相比之前住了几十年一刮风下雨就担心坍塌漏水的土木危房,这座房子在他眼中简直就是固若金汤的“城堡”。薛国忠是残疾人,和儿子一起打零工维持生活,经济困难,根本无法独立改建危房,去年7月,“尼伯特”台风彻底把他家的土木房刮倒了,再也不能住人。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去年11月底,该村13户台风受灾户灾后重建安置房开建。每户补贴5万左右的建设资金,短短两个多月后,灾后重建工作就完成了,13户受灾户在喜庆的春节前全部搬进新房。 近年来,我市高度灾后重建工作,不断制定出台了扶持帮助受灾户重建家园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灾后重建补助标准,各县区还在审批上创新了做法,特别是由政府组织民政、国土、住建、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灾后重建对象核查工作,大大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事流程,近五年来一共有1500多户享受了灾后重建的政策。 为了让防灾减灾救灾更加高效。及时修订市、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强化乡级、村级灾害信息员报灾业务培训,全市共1027人次受训,开展了乡镇网络报灾;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在农村住房统一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叠加保险;开展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全市1200个避灾点分类规范建设,其中I类达423个;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16个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积极有效应对台风、暴雨、寒潮等各类自然灾害,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80万余人次。加大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简化审批手续,扎实做好1505户受灾户灾后住房重建工作。 |
2025年莆田工会夏令营开营 职工子女开启文化研学之旅
追梦中华福建行 华侨新生代莆田寻根
千年莆仙戏 唱响状元楼
千年水阁 古韵枫亭